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97章 彩蛋·语录1
唐朝,贞观年间。
如果说第一个语录彩蛋是给众人带来报喜之声,那这一次的语录彩蛋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百姓何苦,百姓何辜……”李世民喃喃,还是那位叫杜甫的人的诗,简简单单数句,却已经写尽了在战乱下普通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是石壕村中的一户普通人家,老夫妻两个,有三个儿子,两个已经战死,一个还在军中,即使这样了,官吏还要从他们家征人……老翁已经暂时避了出去,只有老妇带着儿媳和没有断奶的孙子在家。
“不只是普通人家,更是不富裕的普通农户。”魏征道,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而当时的石壕村中有多少这样的人家?又有多少个石壕村?”
这是朝廷的错误,最终却是由百姓来买单。
武德年间。
李渊看着那个李商隐所做的诗句,心中升起的是浓重的不祥之感。
“望断平时翠辇”“金舆不返”,又是“空闻鬼悲歌”“玉殿犹分”,这样的描写,根本不是什么正常情况——正常,是指关于安史之乱,但这几句绝非安史之乱。
相反,仿佛比安史更为接近皇帝本身。
而大臣们则是更关注后面的那句“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这两句的用典,都是关于臣子的。
西晋的陆机因谗言被杀,死前悲叹“华亭鹤唳,难以再闻”;同样是西晋,索靖因为预感天下大乱,指着洛阳皇宫门口的铜骆驼感叹,日后会在荆棘中见到它。
那么,这个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当时的大臣们遭逢大变吗?
这样的猜想,再和前面几句和皇帝有关的描写联系起来,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毛骨悚然:究竟是怎样的变动,能让皇帝受限,还株连许多大臣?
毕竟,就连玄武门,都只是皇室内部。安史之乱,也并非如此。
汉朝初年。
因着第一首诗中的许多典故,都是大汉如今所没有的,刘邦也就没有太过纠结第一首,反正即使不了解典故,也能看出来唐朝发生了很不好的事情,血流成河的那种。
刘邦再次将注意力放在了“杜甫”身上:“这杜甫倒还确实比较符合‘诗圣’之名。”写的内容都是与百姓相关,都是与时局有关,将目光放在时局下的普通百姓身上,而不是高高在上、目光都聚集在皇室贵族。
【彩蛋三: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唐·刘禹锡)】
神迹的这一个语录彩蛋,可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争论点,就像是明朝的那个王阳明的语录一般。
秦朝。
李斯边读,便连连点头:“就应该是这样,法就是一切的尺度,衡量一切的标准,国事家事都应当依照法来运行,那些把一切归结到天命的,说到底,要么是心怀不轨,要么是没有接触过真正的依法行事。”虽然经过数个故事的洗礼,他对于如今行使“法”的方式、轻罪重罚等方面开始了重新思考,但对于“法”的推崇是不会改变的。
依法,就是最有效、最省事、最完美的!
就像那唐朝后来一样,受赏之人并非有功有能者,这不是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应为法失效了,上位者不再遵守法了!但这也绝非是什么“天命”,纯纯粹粹是因为上位者不再依法行事,政治腐败罢了。
“不过,”他有些感慨,“原来后世还是有对于法的认识啊……”看了这几个朝代,他还以为此后的王朝都一头栽进了儒家的怀抱,法家已经没影了呢。
只是,这个说法,还和他的老师有点相像。
唐朝。
李世民沉思半晌,还是赞同了这段话。
虽然他自己有时候会有私心,比如神迹中承乾谋反的事情,但是归根结底,若是能够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法度,然后人们都能够依照法度来行事的话,天下就会清明许多,朝堂也会更加完美高效。
就连那所谓的大唐传统,说不定都可以依靠合适的法度而有所削弱。
至于混乱状态下的赏罚不明,那当然与“天”无关,纯粹是人自身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来运转。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李世民感叹,若是人的行为不是按照“法”,而是“天”,那尧舜又为何会消亡,暴君为何又能够登上皇位?
宋朝。
对于刘禹锡的话,吵得最激烈的莫过于宋朝。
宋朝人早已知晓刘禹锡,也知道他的这篇《天论》,但对于其中的观点,有人赞同,有人不屑。
赞同的人认为,就像《天论中》那句“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能做的就是诞生万物,但治理万物,还是要依靠人自己,天在这方面是没有影响的;
不赞同的人,一方面是不认为“法”的效能那么广泛,另一方面则是也不赞同天对人没有作用,君王君临天下,天怎会不做出反应?
这样的争吵其实在神迹出现前就有过,只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这一次,持反对观点的人都有些惴惴,毕竟,这次放出这样的话的是神迹,而不是赞同这一观点的那些人。神迹放出这段话,莫非是认为这话是正确的?
那就是说,他们是错的?
有人喃喃地问了出来,被认为这种观点正确的人答道:“当然,先贤就已经说过,‘制天命而用之’啊!”那可是荀子的观点。
——————————
——————————
李商隐的诗是《曲江》,写的就是甘露寺之变以后的情况;
杜甫的是《石壕吏》,作者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前两个是老翁逃走和儿子生死,第三个大致是老妇说自己虽然年老力衰,但还可以从军做饭,不如让她应征;
刘禹锡的《天论》,这一段的基本观点就是:人能胜天,是因为法;法律认为正确的就是大家认为正确的,反之亦然;而守法则赏,违法必罚。如果赏罚错乱,是因为朝政昏庸等原因,导致法律失效,和天命没有关系。
刘禹锡之所以特地写文章,是因为当时真的有人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天命。
荀子就是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等等。
今天有猫了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