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8章 贤德
长孙皇后亦笑:“先说联合几位人皇治理世俗之事,臣妾以为,只要陛下出面号召,至少大明人皇一定会响应。”
李世民不解的问道:“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说道:“当初魔道入侵之时,大明王朝内斗之剧烈,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甚至连起兵抗魔之事都被抛之脑后,而明皇朱元璋近日也已停止寻找《造化天书》,如今他返回大明,肯定要严整朝纲,所以他很可能会跟陛下联手!除此之外,他的那位皇后马氏,也深明大义,与臣妾交情极好,臣妾若写信跟她剖析利弊,她也一定会劝明皇与陛下联手,唐、明两大王朝联合,则声势大盛,其余王朝、小国也就有可能加入进来,到了那时,正可齐心合力,根除人族之弊!”
这世上有些女人,总是指责丈夫种种不好,却不知道设身处地的替丈夫着想,但长孙皇后却是位贤德而聪明的女子,她指明了丈夫的错处以及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帮丈夫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长孙皇后又说道:“人心之所向,唯‘公正’二字,与叶青冥结仇之事,错在陛下,所以臣妾以为,陛下应当下罪己诏……”
听到此处,李世民打断她道:“罪己诏?为了一个蝼蚁,竟要朕下罪己诏?那天下人都以为朕怕了他,岂不声名扫地?”
此刻他再一次自称为‘朕’,自然是在提醒长孙皇后,不要忘了他的身份!
其实,根本无需他提醒,长孙皇后一直遵循君臣之礼,不称‘夫君’,而称其为‘陛下’,就是不敢忘了尊卑之别,毕竟君王可以和颜悦色,但臣子决不能恃宠而骄。
正所谓:知夫莫若妻!
长孙皇后也知道自己的话会令李世民感到不满,但为了大唐兴盛,为了人族崛起,有些话不得不说!
因此长孙皇后委婉的说道:“昔日蔺相如避道以让廉颇,世人只言蔺相如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并无人指摘蔺相如惧怕廉颇,那叶青冥仅仅只是一介散修,陛下却是天人合一境的大能,所以陛下若是直言己过,世人必不会认为陛下怕他,只会说陛下知过能改,大度能容。”
李世民‘哼’了一声,不发一言,让他拉下脸来下罪己诏,他自然万般不愿!
长孙皇后却又说道:“叶青冥才智卓绝,修为不弱,连崔允和许净宗都败于其手,若能加以招纳,实可为大唐栋梁。”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那小子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况且彼此有仇,就算朕派人招纳,他也未必肯加入咱们大唐的!”
长孙皇后摇了摇头,说道:“臣妾的意思,是想让陛下亲自出面化解误会,同时也邀请他……”
李世民怒喝:“越说越过分了!朕乃堂堂人皇!他一个蝼蚁,也配让朕亲自去请?”
长孙皇后说道:“叶青冥与咱们大唐仇怨不浅,若陛下派人去招纳,固然不失面子,但他必不理会,唯有陛下亲自出面,他才会重视此事。”
李世民道:“咱们大唐有叶青冥不多,无叶青冥不少,朕又何必亲自去请他?若朕当真去了,岂不令竖子成名?朕又颜面何存?”
长孙皇后说道:“叶青冥与陛下有仇,而陛下若能纡尊降贵,亲自出面礼聘他,则天下人皆知陛下求贤若渴,不念旧怨,到了那时,何愁才华之士不来投奔?”
李世民心中稍动,但尚自犹豫不决,长孙皇后又说道:“当年齐桓公以万乘之主,往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犹不得见,五往而后得见,世人皆称颂其求贤若渴,陛下可曾记得,后来之事如何?”
李世民叹了口气,说道:“世间贤者尽归于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长孙皇后道:“正是如此!陛下若亲自去请叶青冥,那无论他是否答应加入大唐,陛下都可以博得礼贤下士的美名!若天下贤者尽归大唐,那陛下就算没得到《造化天书》,也可令大唐根基稳固、牢不可破!”
李世民‘哼’了一声,说道:“好吧!朕就亲自去见见那小兔崽子!就怕他不识抬举!”
长孙皇后说道:“宣山之地,本属魏国,如今却为大唐所占,而叶青冥本为魏国遗民,陛下此去,正可归还宣山之地,以结纳其心。”
李世民厉声喝道:“此举万万不可!你难道不知道,割地赔款,乃是战败求和之举?朕上次没能将他斩杀,如今再将宣山之地拱手相让,那天下人皆以为是朕大败亏输!”
长孙皇后说道:“陛下,请容臣妾把话说完。”
李世民不悦道:“你说!朕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大道理来!”
长孙皇后微微躬身,说道:“宣山之地,离大唐太远,无法遥制,堪称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舍弃无用之地,换取有用之人,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说道:“宣山之地,本无大用,舍弃也不打紧,不过……这名声怎么办?”
长孙皇后说道:“臣妾也知陛下有所顾忌,此节早已替陛下想好了!”
李世民双眉一轩,说道:“哦?说来听听?”
长孙皇后说道:“前些年魔道入侵,我人族子民死难极多,陛下该当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时敬仙礼佛,为百姓祈福,除了兴修道观、寺院之外,也该赐些田产,那叶青冥本为仙修,又曾斩杀诸多魔头,也救了不少百姓,陛下对外只说念其为人族尽心出力,将宣山之地赐与他,还有谁会说闲话?再者说,宣山之地,本非大唐疆域,咱们将其交还给魏国遗民,自然不算是割地赔款。”
长孙皇后又说道:“天庭、灵山虽然与咱们世俗面和心不和,但依世俗的现状而论,也不可能真的撇开他们,如今敬仙礼佛,也算是一番笼络了。”
这话合情合理,也顾全了大唐天子的脸面,李世民心中对此事也已大致认可了,但他却不立刻表态,反而说道:“难为皇后设想的如此周全,但不知皇后为何如此护着那小子?竟执意要朕出面拉拢他?”
此话已有怀疑之意,长孙皇后心中一惊,但却不动声色,缓缓说道:“臣妾与叶青冥素不相识,只是陛下与他结怨之后,才听说有这么一个人,臣妾心中挂念陛下,才会自作主张,打探他的事情,还请陛下赎罪。不过,臣妾真的认为,叶青冥并非十恶不赦之徒,陛下若能将其招揽,对我大唐不无益处,最起码也可以令陛下博得不念旧怨、求贤若渴的美名。”
李世民道:“如此说来,皇后全是为朕打算了?”
长孙皇后说道:“臣妾愧不敢当,陛下高瞻远瞩,英明睿智,自比臣妾想得周全,只不过臣妾盼望能为陛下分忧,才会如此打算,而臣妾所思所想,或许也有不对之处,还望陛下海涵。”
李世民凝视着长孙皇后,过了半晌,才说道:“皇后先回去歇息吧,此事容朕再好好想想。”
长孙皇后躬身说道:“臣妾告退!”
李世民摆了摆手,长孙皇后径自离去不提。
李世民思量了几日,终究不愿拉下脸来下罪己诏,但他却听从长孙皇后之言,传旨大赦天下,以安民心,同时尊崇仙道、弘扬佛法,为社稷、百姓祈福,并出面号召人皇、国君等共治世俗之弊。
李世民乃是大唐之主,他的这一番举动,自然在整个世俗引起轩然大波,各方势力出于种种目的,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还有观望的,但正如长孙皇后所言,明皇朱元璋全力支持,而除此之外,大清王朝、越、赵、晋、隋、宋等国也表示支持,于是定下攻守同盟,开始着手处理惩治贪腐、彻查冤案、任贤用能、降低赋税、免除徭役等诸多事宜,但世俗弊病已深,这些事绝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办完的,但不管如何,整个世俗的风气正在逐步改变,相信随着时间流逝,其余的一些人皇、国君也会慢慢改变观望、抵触的态度。
而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李世民最终决定前往宣山,只不过长孙皇后希望他此行郑重一些,以示礼贤下士之心,他却微服独行,秘而不宣,长孙皇后希望他表达歉意,他却将罪责推的一干二净,只言化解误会,长孙皇后希望他招揽叶青冥,他也只邀请叶青冥有空时去大唐游玩,在他看来,自己乃是堂堂人皇,稍微示意,尚不伤面子,若是说得太过直白,未免折了威风,况且要是直接出言招揽,对方若是拒绝,那可就真的下不来台了!
如此一来,人皇太过‘含蓄’,倒弄的叶青冥莫名其妙,所以他一直到最后,也没弄明白人皇陛下跑到宣山干嘛来了,他虽然少年老成,但毕竟不了解官场上的陈规陋习,人皇陛下明明已经示意过了,他还是茫然不懂。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叶青冥真听懂了,也绝不会加入大唐王朝,毕竟他一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况且现在自在逍遥,何必再受无谓的管束?
而人皇示意过后,见叶青冥一直没反应,只当他不愿加入大唐,自然便觉得这小子不识抬举、拿架子,因此对叶青冥不再理会,这事就这么搁下了,双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
注1: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确有造反逼宫之举,所以说当皇帝连亲生儿子都不能相信,乃是事实!
注2:历史上真正的长孙皇后死于贞观十年,而太子李承乾是在贞观十六年造反,所以长孙皇后不可能知道儿子造反的事,此处为小说演义,读者不必深究。
另外说一下,关于浩然门陨落的情节,应该不会再刻意描写了,毕竟该门派已经与主角无关了,而该交代的部分,也已经交代清楚了。
读者安慰之言,确实让小弟心里舒坦些了,谢谢大家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