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9章 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几天宋鸿飞过得比较清闲,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资历尚浅,和华夏考察团中这些高层不可相提并论,他还尚未有资格出席双方的高层会谈。
加之洽谈的进展也未到他参与的事项,他被安排在驻地酒店和秘书们归纳整理各个洽谈事项的文件材料。
几天的文件整理,让宋鸿飞对考察团在欧洲各国洽谈的事宜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这几年中,华夏派出了多个考察团,收获了累累硕果,和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包括鹰酱、约翰牛、高卢鸡、汉斯猫、面条国、奥、捷、荷、瑞、比等,都洽谈达成了很多军购和工业合作项目。其中,最受信任、合作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无疑是汉斯国。
宋鸿飞倍感欢欣鼓舞的是,他关于弹道学、枪炮力学的精确定量计算和设计的研究,以及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的某些设计理论、方法和专利,还有关于机械化部队、步兵战术的研究,都能够作为“硬通货”,在和欧美各国一系列的军事、贸易、工业建设谈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华夏话语权也大了许多。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宋鸿飞默默地道。
他清楚地认识到:华夏与欧美各国进行的合作,就是“只有永恒的利益”一个生动的体现,各取所需,没有所谓的情谊和道义,一切都是利益至上。
汉斯国自身资源不足,无法支撑战争巨大的消耗。小胡子上台后,为了复兴汉斯的梦想,大力扩充军备,急需加强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但纵观时局,它可以合作的国家并不多,一战之后,约翰牛、高卢鸡等战胜国一直心存戒备,严格控制钨矿等战略物资对汉斯国输入。
华夏虽然一穷二白,却是一个资源大国,不仅富有钨、锑、锡、锰等稀有矿产,军需必备的猪鬃、桐油等农副产品也是应有尽有。
自魏玛时期起,华夏在财政窘迫、外汇拮据的困境下,出口战略资源和农副产品,从汉斯国获得大量急需的军火及工业设备,当时,华夏一直是汉斯国在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实际上,汉斯国的军备扩充早在小胡子上台之前就已开始了。为了避开《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在“国防军之父”国防军总司令冯·塞克特大力倡导下,汉斯国开始向国外疏散军工企业与军事人员。
双方由此开始了延续了十年黄金时期的合作,一直到全面大战初期。
4年前年夏天,俞大维赴鹰酱国西点军校专门处理宋鸿飞设计半自动步枪的相关事宜,他回国之后就着手筹备新枪的试验和定型生产,随后即担任兵工署长。
第二年初,俞大维在汉斯国总顾问冯·塞克特的帮助下,大刀阔斧地对全国兵工厂实施全面整顿,改造老厂,筹建新厂,创建兵工科研机构。并从汉斯国聘请了一批技术人员,购置了一大批设备,原有兵工厂得到极大的改造、扩建。
其后,汉斯国专门成立了“汉斯国工业品贸易有限公司”,即“合步楼”公司,同年还签订了易货贸易的方式,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
这几年来,双方进行“工业合作计划”,引进汉斯国技术、资本,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大西南、大西北建设现代工业区,建设一大批包括钢铁、煤矿、燃料、机械、电气、化工、汽车制造等重工业,并借以培养大批工业管理和技术人员。
兵工署还与汉斯国克虏伯集团合建新炮厂,与蔡斯公司合建军用光学仪器制造厂。
新炮厂早在4年前就开始酝酿筹办,规划引进全套汉斯国先进设备。2年前,克虏伯集团提出了一份全面合办的计划书。
计划书中,将建造一个包括制炮厂、炮弹厂、铜厂、钢厂、试验厂、动力厂、火药厂等7个分厂在内的新式兵工厂,规划产能为:
每月生产75mm步兵炮16门。
每月生产75mm炮弹4万颗;105mm炮弹12万颗;150mm炮弹5000颗。
月产枪弹药60吨;炮弹药150吨;黑药1200公斤;火药与白药500吨。
今年4月,双方签署了补充协定,易货通道正式形成。汉斯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低息信贷,华夏将以此购买大批先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防空炮、鱼雷、钢盔、通讯器材等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
宋鸿飞心头一阵阵激动。
他知道,新华夏成立后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北方的大毛援助了大批项目,包括钢铁,煤炭,冶炼,电力,机械,造船,电子,化工,纺织等等,基本包括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短短几年间,就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变成能自行制造飞机、坦克、轮船、汽车的工业国。
与汉斯的工业合作计划,虽然在范围和力度上都不如北方大毛的援助,并且全面大战即将到来,短短的几年时间还是太短,但也可以为现代工业化打下一个基础,不至于一穷二白。
如今,蝴蝶扇动了翅膀,蝴蝶效应已悄然发挥了惊人的威力。
很多原本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的已经开始投产,他估算了一下,哪怕最终只有1/10-1/5的规划可以顺利投产,起码武器弹药也可以保证基本的供应。
只是,百废待兴,时不我待,只怕脚盆鸡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你坐大!
宋鸿飞站在墙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面前,思绪翻飞。
他清楚地认识到,实际上整个合作的主导权一直是掌握在汉斯的手中,不管是合作的内容、形式,还是定价权和交换的方式,都由汉斯主导决定。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华夏出口汉斯的钨实际价值并不比一亿马克低,华夏付出的代价还是太大。
宋鸿飞坚信,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力强盛、国际影响力大,才能在国与国的合作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世界局势一直在变化中,小胡子的野心只会越来越大,双方这个合作又能够持续多久?
一旦当汉斯国完成了它的军备体系和充足的战略资源储备,华夏的价值还那么重要吗?
华夏又能依靠什么利益,让汉斯国能够加大合作,增加对华夏先进军火和工业设备的供应呢?
他默默地想:“当没有了利益需求,没有了合作价值,在利害得失面前,什么情面、道义都不再有意义。”
宋鸿飞也深知,当时汉斯和大毛的关系表面平和,暗地波涛汹涌,汉斯国军事合作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拉华夏抗大毛。
相比于华夏,脚盆鸡的实力更强大。当全面战争爆发,华夏和脚盆国的关系无法调和之时,在利益面前汉斯国只会选择它的脚盆鸡盟友,利用脚盆和大毛之间的矛盾,拉拢脚盆来制衡大毛,在远东的政策将会由亲华夏转向亲脚盆。
在永远的利益面前,只怕小胡子随时会翻脸!
宋鸿飞也注意到了,华夏国在一些军购项目中过于注重武器的先进性,不能够全面合理地考量适用性,有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枉顾华夏国情。
选购时只图最先进的新型号,各项性能指标都是世界顶尖水平。可欧美设计的火炮是以欧洲的挽马为标准,分解部件重量很大,往往超过100公斤,这对承载能力达到120-150公斤的欧洲马自然不是问题。
但华夏本土骡马承载能力只有70-80公斤,道路条件也恶劣,本土骡马不堪重负,火炮的行军机动受到极大限制,不能很好的发挥战斗力。
宋鸿飞记得,历史上在抗战后期,鹰酱援助华夏远征军一批75毫米m1榴弹炮,还需不远万里地从鹰酱国征集了一批大骡子,通过“驼峰航线”用专机运来。
另外一个关键之处是,新型火炮的制造技术、材料水平要求高,华夏国的工业能力根本无法仿制,甚至炮弹材料的生产要求都难以达到,只能全部依赖进口。全面抗战爆发后,脚盆鸡的海军很快就封锁了华夏国沿海港口,外援路线阻断,装备和弹药补充无门。
宋鸿飞认为:符合国情的火炮必须是重量轻、分解部件轻,适用本土骡马,并且国内能仿制,炮弹也能自行生产。
然而,因为盲目追求欧美新式武器的先进性能,并且对未来全面战争的艰难局面预想不足,高层在选型时往往忽略了这点。
宋鸿飞感到他面对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他要怎么把这些问题跟高层大人物们提出?
以他的资历地位,自然不好对国家方略大策评头论足,不能无所顾忌地直言不讳,不然就是“僭越”,对高层大人物们来说可就是大不敬了——就你能?我们都没眼光?
把上峰置于何地?让上峰颜面存何,威严何在?
那以后自己还怎么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