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16. 第15集《佛法修学概要》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九页,二、增长不增长业。zicuixuan
佛教对人生的解释,主要依止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因缘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现象呢?宇宙万法本来是不存在的,《楞严经》说本来是毕竟空的,为什么地球上会有这么多的生物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依止心念,创造了一个因缘。这个因缘现在成熟,就现出了他目前的果报,他可能是一只蚂蚁,可能是一只狗或者是一个人等等。等到这个业力释放结束以后,果报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由因缘来支持的。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因缘,所以因缘的相续就造成有情众生生命的相续了。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对因缘的观察,有两个不同的差别:从道理上来看,观察因缘是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块分成两重因缘,就是过去跟现在,这是一重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一个因缘;第二个因缘就是今生跟来生,「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又是一重因缘。所以从道理上来说,每个人的生命体,都具足了这两种因缘。这是从道理上观察。
但是,实际上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这样看,因为这样看太复杂。从修行的角度,佛陀在经论上的指导,就是一个有观照力的修行人,不把因缘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他分成内、外,就是外因缘跟内因缘。什么叫外因缘呢?就是生命的结果。只要这个东西跟结果有关系的,都叫外因缘。比方说,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以后会跟谁结婚,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今生的成就有多大,只要跟生命的结果有关系的,这个因缘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解释,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你看外在环境时,那是一片已经成熟的水果。可能这个水果有酸甜苦辣,但是只要你到了五十岁,这个水果都长得差不多了,很难改变了,它已经成熟了。
所以,佛教思想的因缘观,是先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造命运,这个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再讲过程。佛陀讲四谛:苦集灭道,也是先讲结果。就是说,我们面对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才能逆来顺受。不认命,你的心就躁动不安,就会抗拒。所以学佛人第一件事情,要接受命运,不能抗拒命运。不管你今生同不同意,满不满意,先接受它,才能够利用今生的资源去创造来生。如果一直排斥今生,就毁了你的来生了。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我们学佛以后,第一个要接受今生。不管今生的生命体你满不满意,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为你要创造来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因此,佛教的修学,当我们看到外面很多的水果树,充满酸甜苦辣时,第一件事情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都是过去的业所招感的,没有二话,先接受它;然后才有希望,才能安定下来。所以佛教第一个思想,不抗拒命运,佛教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一个人抗拒命运的。当我们接受命运时,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了过去,承认了过去。
第二个更重要,开创未来,这就是你的内因缘。外在的因缘是充满了果实,内在的因缘是一片土地,还没有开始种,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就是心灵的力量。外在是一种业力的主导,你做不了主的,但是内心的世界,在死亡到来之前,有无穷的希望,你可以把种子种下去,来生马上就能受用。
我们现在最大的盲点在哪里?身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注意结果,这个错了!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花很少的时间经营心地法门,这是错误的,错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错下去。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结果要放弃。我们只重视过程,因为过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人生,是你可以决定的。今生的成败得失,是前生就决定了。当业力成熟,形成果实时,你不能改变它。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修行者,会慢慢地把心收回来。他知道这个水果已经成熟了,不能改变了。他开始创造来生,开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养自己心灵的力量。当开始发心修行时,他必须在心中建立三种功德力来面对来生。
第一个,引导力。修行是先有目标的,叫以愿导行。所以我们第一堂课,第一章<发心篇>,就是引导大家对来生先要有一个愿景,才有资格修行。每一个行为,都要有一个东西来引导,所谓的「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这样所造的业才能够很强大,而且是特别地广泛、坚定而广大。
我们常常看到经典里赞叹佛菩萨的功德,「赞佛甚深功德海」。诸位有没有想过,佛菩萨是怎么把这个功德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凡夫创造一个善业,不能讲功德深广如大海?其实我们看经典,佛陀在因地时,并没有比我们多做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因为他的愿广大。我们在因地时,做的事情并没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们发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后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发出来。你必须把格局放大,才有资格以后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才有资格叫做大海,否则永远就是一个小水桶,顶多一个小湖泊,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导力,就是要我们在刚开始时,当你是一个充满烦恼业障的凡夫时,就必须设定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这就是当我们要去创造来生时,第一个,先把来生的建筑图画出来。虽然还没有盖,但是先把愿景创造出来——往生西方圆成佛道。
第二个,就是讨论到安住力跟调伏力。怎样慢慢地随顺我们的愿景(现在还没有谈行动,行动是<修行篇>),就是内心先随顺它,随顺我们的本愿,安住跟调伏。诸位!我们在讲的时候是讲两件事,安住力跟调伏力,但是实际操作时是一件事情。你会慢慢觉得佛教的修学跟外道不一样。外道都是强压的——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佛法都是先讲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是有道法来摄受的,完全透过觉悟的智慧来疏导你的行为。所以安住在不同的道法,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调伏。我们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业果,业果之道或者叫安乐之道。我们不能去攀缘外境,内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从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来面临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来面对人生,就容易做到调伏身口意的过失。所以佛教是以安住来产生调伏的,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浅的。后面还有更深的,安住苦谛,安住空性,每一个层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当我们设定目标以后,怎么随顺目标呢?怎么随顺本愿呢?第一件事情,安住业果,调伏身口意的过失。今天<正见篇>讲的就是这一块,第一个业果道理就讲这一块。我们对道法的理解很重要!因为你道理不了解,就很难产生坚定、不动转的调伏。
业果,我们先谈到业,业有三个差别。第一个它的体性有善业不善业,第二个它的强弱有增长不增长。我们看强弱的问题。
我们在造业时,有些业是很强大的,也就是说它对我们来生的生命会有主导性,有影响力,这个叫增长业;有些业你虽然造了,它对业种子的增长,不会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你造了它,对你来生该去哪里,你还去哪里,它不影响来生果报的,这个叫不增长业,是这个意思。
《瑜伽师地论》先用不增长业来反推增长业。先讲出什么是不增长业,然后它相反的情况就是增长业。这个地方有十种。
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我们先看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所作业。」我们一天平均会做五个梦,在梦中会做很多的好事跟坏事。但是梦中所作的任何的业,比如你在梦中会拜佛,也会骂人,但是这个业对你的果报都没有太大影响。理由只有一个,因为你的心识是闇钝的,是不清楚的。
梦中所作业,唯识学引用畜生道来解释。它说,老虎去吃一只羊,这个业对老虎,是不增长业,因为牠是愚痴闇钝的。所以畜生道基本上没什么造业功能,除非牠修成了畜生精,吸收日月的精华,能够变现成人,牠有造业能力了。正常的畜生道牠一生当中只有承受果报,没有创造业力的力量。
唯识学上说,老虎吃动物,如果是罪业,那糟糕了!会形成一因多果。牠过去生造了一个罪业,变成老虎,牠当老虎的时候造罪业,那完了!牠的生命就没有返复的机会。所以老虎的果报,不管造善造恶,全部是不增长业,因为牠的心是闇钝的。畜生道的心识绝大部分是闇钝的,所以造的业通通不算,牠只是在酬偿过去的果报,牠会吃动物,牠过去生有这个业,在还债而已。牠没有创造业力的能力,就跟我们做梦一样。梦中意识所造的业,完全是不影响你的果报。
但是,当醒过来时,就要注意了!你开始回忆梦中的业,念念的随喜赞叹,不管它是善业恶业,这个就增长业了,因为你已经醒过来了。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梦中造了恶业,醒过来一定要忏悔。虽然它是不增长,但是不忏悔,就很容易去回忆,会去随喜。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无知就是没有知觉,你可能被人家用药物催眠,或者鬼神迷惑,是属於一种非常昏昧的状态去造了业。你受到外道药物的催眠或者鬼神的掌控,这个对你来说,造的任何业,是不增长业。
第三个,「无故思所作业」,就是你不是故意的。你开车来洛杉矶净宗学会上课,这部车压死了二十只蚂蚁,这个业不算在你头上,它不能影响你的总报,因为你开车的目的是要出来上课的,你没有杀害蚂蚁的动机。在戒律讲,你没有动机,没有杀心。所以走路时,要是真的不小心踩死蚂蚁,这个属不增长业。它对你来生的果报不能产生主导力,当然你跟牠有别报。牠来生看到你可能会不喜欢你,因为你踩过牠。但是这个业不足以让你到三恶道去,没有那个力量。所以这个没有三界的总报,但是应该会有别报。
第四个,「不利不数所作业。」不利就是指他的心态,不是猛利的;不数,指的是他的次数,只做过一次。就是说,你可能在年轻时,曾经做过一件错事,但是你做错事时受外境的引导、误导、诱惑,而且做了这一次以后,你就深重地忏悔,发愿不再造作了。这个在律上,蕅益大师说叫偶一为之。你就做一次,也不是很强烈的愿力,而是环境的误导、诱惑,做了以后,你就永断相续,这个业在第八识是存在,但是没有主导的力量,因为它没有构成深生好乐,数数现行,对来生不能构成大的影响,对往生也不能构成障碍,除非以后又继续造作。这就是不利不数,这两个要合起来,不利而且不数。
第五个,「狂乱所作业」,就是精神错乱了。精神错乱的标准,在戒律上说要见火而捉,看到火要去抓它的,要到这种程度,才叫做不增长业。
第六个,「失念所作业」,就是一时的失念。你平常受持八关斋戒很严格,但是后来跟大家聊天,很专心,没注意过午了,人家拿一个水果给你吃,你不小心就吃了,这个属不增长业。因为你平常都持得非常严谨,只是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马上忏悔,断相续心,这个叫失念所作业,这是不增长业。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被他力所逼迫,有强大的盗贼或者恶势力逼迫你非得做,当然逼迫的条件是要有命难,生命受到威胁了。这个你去做,也是不增长业。非乐欲,不是你心中的愿望。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就是它本身就是无记。你在散步,剪指甲,本来就是没有善恶的,这个也是不能对我们生命产生引导。
这八个是就着你当时造业的一个心态来安立不增长业。我们可以反推,什么是增长业呢?从这八个相反的作用,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你的心识要清楚明了,不是在昏昧睡眠的状态,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第二个,要深生好乐。你做这件事情是发自内心的愿望;第三个,数数现行,要经常造作。
我们举一个历史故事来说明不增长业。孔夫子他周游列国,有一天来到了卫国,就是卫灵公在位时。卫灵公对孔夫子很尊重,给他很好的房子住,供养他很丰盛的衣食。但是卫灵公是比较昏庸的,他没有重用孔夫子,只是把他供奉起来。孔夫子觉得这不是我的本意,我周游列国目的是要实现理想的,觉得浪费时间,就带着弟子悄悄地离开了卫国,想要到其他的国家去。
孔夫子带了弟子们,到了卫国的边境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卫国的军队准备要叛乱,要推翻卫灵公。这个在孔夫子之道理是不允许的。在夫子之道认为,你出生时就有定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不能改变,是天命,君臣之礼是不能抗拒的,除非国君有丧德。这个王室虽衰,但是并未丧德,你不能推翻他。所以叛军要推翻卫灵公,就违背了夫子之道。
孔夫子就跟弟子说:我们先不要到其他国家,我必须把这件事情告诉卫灵公,让他准备一下。当孔夫子要回到卫灵公的国都时,被叛军发觉了,就把孔夫子围起来,叛军问:「你要去哪里?」夫子说:「我要回卫灵公的国都。」叛军说:「你一回去,就会把事情告诉卫灵公,他就有所准备,我们不能同意。如果你不回去,现在就走,我们就放你走。」孔夫子说:「那好,我们到其他地方,不回去了。」
孔夫子他们就离开了边界。走着走着,走一段路以后,孔夫子就跟子路说:「现在调头,我们还是回卫灵公的国都去。」子路就说:「夫子你要干什么?」他说:「我们还是要把这件事告诉卫灵公。」子路就疑惑,说:「我们跟人家所做的盟誓,能够毁约吗?」孔夫子说:「所谓的盟誓要双方心甘情愿,他把刀子架在我脖子上,这种盟誓是不用去遵守的。」
这个地方,其实夫子之道跟我们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非意乐所作业,这跟我们不增长业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孔夫子对这个业果的道理也是非常了解的。因为这个盟誓刚开始的因地不是我心甘情愿的,你拿刀子威胁我的,所以这个盟誓不能成立。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