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321章 刘铭传:洋务改革先锋的传奇人生
一、早期经历
刘铭传早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段经历也塑造了他后来成为晚清重要军事将领的基础。刘铭传生于安徽省合肥西乡的一个普通农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在他11岁的时候去世,之后家庭遭遇了多次不幸,几位兄长相继离世,家庭成员逐渐分散,刘铭传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社会秩序常常受到地主或土匪的威胁,刘家也不例外。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刘家无法按时缴纳粮食给当地的团队(一种地方武装组织),这导致了他们被当地的土豪欺压。在一次冲突中,刘铭传面对土豪的侮辱,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不仅用言语警告对方,更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面对狂妄的土豪,刘铭传毫不畏惧,他机智地夺取了土豪的佩刀,并当众斩杀了对方,这一举动不仅震慑了周围的恶势力,也让乡里的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在杀死土豪后,刘铭传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号召乡亲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的威胁。他的话激起了众人的共鸣,很快就有几百名年轻人聚集在他的周围,表示愿意跟随他一起保卫家园。刘铭传领导这些人,在大潜山地区修建防御工事,组织起了一支自发性的民间武装力量,开始了他的团练生涯。
二、领铭字营
1862年,正值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外部列强虎视眈眈。在此背景下,李鸿章受曾国藩之命,前往合肥招募淮军,旨在加强对抗太平军的力量。刘铭传与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人响应号召,带领自己组建的地方武装——团练加入淮军行列。
刘铭传因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在地方上的威望,被委任为“铭字营”的营官。这个营主要由刘家子弟以及刘铭传在当地组织团练时结交的一批勇士组成,这些人在“铭字营”中构成了核心力量。刘铭传不仅是职务最高的营官,也是辈分最高的,因此在营中享有极高的威信,营中的将士们对他言听计从。
1862年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与其他淮军部队一起,乘坐外国商船从安庆出发,抵达上海驻防。不久后的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首次交锋,成功占领了杭头和新场两地,进而逼近南汇城。此时,南汇的太平军内部出现了分歧,守将吴建瀛与刘玉林之间产生了动摇,试图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刘铭传利用这一机会,一方面派遣部将前去说服刘玉林,另一方面则继续施压,与潘鼎新一同率军逼近南汇城。最终,刘玉林在内外压力之下,挟持着犹豫不决的吴建瀛出城投降。刘铭传利用乡情和利益诱惑,对吴建瀛的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其中的老弱兵员淘汰,收编了精锐力量,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紧接着,在五月三十一日,刘铭传又率部击退了来自川沙方向的太平军进攻,并于次日乘胜追击,攻占了川沙。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刘铭传声名鹊起,他因此升任游击,并被赏赐了象征荣誉的花翎。
三、连战连捷
在稳固了上海的局势之后,淮军按照上级命令开始向苏南推进,目的是削弱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将领率领三千淮军,沿水路进攻福山。然而,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时,淮军因轻敌而遭受挫败。幸得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支援,最终夺下了福山。此役之后,刘铭传因表现突出,被授予“以总兵补用”的职位,并不久后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
随后,刘铭传率部继续推进,相继占领了太仓、昆山等地,并攻下了江阴县城。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刘铭传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因此再次获得晋升,被任命为记名提督。到了同年十二月,刘铭传抓住时机,向无锡的太平军发起了进攻。经过一天的激烈巷战,刘铭传俘虏了守将黄子隆及其子黄德懋在内的两万多名太平军士兵。为此,清廷特赐刘铭传“加恩赏头品顶戴”。
进入1863年初,刘铭传奉命参与对常州的合围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由于太平军的顽强抵抗,淮军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终于攻陷了常州。然而,在攻入常州城后,淮军对城内的太平军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包括护王陈坤书在内的近万名太平军将士丧生。刘铭传因功绩显着,被赐予“赏穿黄马褂”的殊荣。
攻克常州和苏州之后,淮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刘铭传的部队也迅速壮大,独立成军。他的部队分为左、中、右三军,每军六个营,再加上一个炮营、亲兵营及幕僚人员,总计约有九千人,配备了大量的洋枪,成为淮军中的主力之一。
1863年七月,刘铭传接到命令追击太平天国的余部。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在洪仁玕等人的保护下逃往广德,后被太平天国将领黄文金接到湖州。刘铭传率部追击,攻陷了湖州和广德,并在战斗中击毙了黄文金。洪仁玕与洪天贵福最终逃往江西,但不幸被俘,壮烈牺牲。刘铭传因此功绩,被清廷正式任命为直隶提督。至此,年仅28岁的刘铭传已经达到了清朝军队中的高级军衔,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职最高的人之一
四、镇压捻军
1864年,曾国藩亲自督师剿灭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参与行动。此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领精锐骑兵追击捻军,但捻军行动迅速,僧格林沁部疲于奔命。刘铭传的 铭 军 则遵循曾国藩、李鸿章的旨意,保存实力,驻守在六安、霍山一带,并未积极参战。结果,僧格林沁部在追击中遭遇了捻军的埋伏,11万多人马被全歼,僧格林沁本人也毙命。
清廷得知此事后震怒,对曾国藩进行了严厉的申饬,并给刘铭传处以革职留任的处分。然而,刘铭传并未因此气馁,他继续追击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最终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部遭遇。铭军凭借强大的洋炮队火力,对捻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并于次年三月攻下了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重新获得了清廷的信任。
然而,捻军的势力并未被完全消灭。九月,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并分为东、西两股捻军。曾国藩的河防战略宣告失败,他因此引咎辞职。清廷随后任命李鸿章接任剿捻重任。
李鸿章上任后,趁机扩充淮军,铭军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马营的数量和战马数量大幅增加。铭 军 负责追剿东捻军,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在扬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清廷对刘铭传的战功进行了封赏,但刘铭传认为封赏太少,且自己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于是请假回乡养病。
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万分,严旨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进行决战。铭 军 在西捻军被围后发起猛攻,最终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因此晋爵一等男,成为清廷的重要将领之一。
五、失意闲居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 [31]。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 铭 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 非 人 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六、保卫基隆港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此时的刘铭传虽已退居乡间多年,但国家的危难时刻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责任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刘铭传毅然决定重返战场。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并随后授予他福建巡抚的职务,加兵部尚书衔,负责筹备抗击法国侵略者的任务。
1884年六月,法国军队将战火蔓延至台湾海域,清廷召见刘铭传入京,他立即呈递了一份关于整顿海防和强化军事准备的奏折,表明了坚定的抗法立场。同月,清廷诏令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法国则集结了一支特遣舰队准备进攻台湾。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立即着手检查军事设施,并加强了当地的防御工事。仅仅两周后,法国海军直逼基隆港口,要求清军交出炮台,遭到拒绝后,法军于8月5日发动了攻击。在刘铭传的指挥下,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而被迫撤退。法军占领基隆港口后,对周边设施进行了破坏。
然而,法军并未能就此取得决定性的胜利。8月23日,法国海军在福州马江发动突袭,击沉了福建水师的所有战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随后,法军再度进攻基隆,守军奋力抵抗,但由于损失惨重,刘铭传决定放弃基隆,转而加强沪尾(今淡水)的防御。
在沪尾,法军再度发起进攻,但遭到了清军的强烈反击。清军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伏击战术,给法军造成了重大伤亡,迫使法军撤退。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时也揭示了法军在陆地作战中的弱点。
随后,法国提出新的和议条件,企图通过占领基隆和淡水作为谈判筹码,但清政府拒绝接受这些条件。为了打破僵局,法国宣布从10月23日起封锁台湾,企图切断台湾与外界的联系。然而,台湾军民团结一致,克服了封锁带来的困难,各地的支援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抵达台湾。
进入1885年,战斗更加激烈。法军增兵基隆,试图巩固其控制区域,但始终未能突破清军的防线。3月底,法军进攻澎湖,占领该岛。然而,法军在镇南关的失利导致法国国内政局变动,茹费理内阁倒台。
七、晚年
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这是对他之前在保卫台湾过程中展现出的杰出才能的肯定。在台湾任职期间,刘铭传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的社会进步与发展。
刘铭传首先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他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条铁路,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岛内的交通运输状况,也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他还积极开发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以支持工业生产和能源供给。刘铭传还致力于通信网络的建立,创办了电报业务,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便捷。邮政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邮件传输效率,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此外,刘铭传大力发展航运业,鼓励海上贸易,这不仅促进了台湾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也为台湾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发展机遇。他还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台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台湾的国防力量也得到了加强。他重视军事建设和边防巩固,确保了台湾的安全稳定。鉴于他在台湾的突出贡献,清廷还授予他兵部尚书衔,并让他协助处理海军事务。
然而,好景不长,1890年,由于在处理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以及基隆煤矿招商等事务上与外商产生纠纷,加之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刘铭传遭到了清廷的严厉批评。面对种种压力,刘铭传身心俱疲,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不得不向清廷递交辞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清廷紧急召回刘铭传,希望借助他的经验和能力扭转战局。然而,刘铭传因病重未能应召。最终于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逝世。清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赐予他“壮肃”的谥号,以表彰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
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