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685章 小村偶得
关山草原,老秦人的发源之地。
西周初年,秦人先祖秦非子就在汧渭之间为周王室饲牧养马,因“马大蕃息”,功绩卓著,周孝王八年(前890)被封为食邑,建城于陇县牙科乡磨儿塬。
现如今的磨儿塬的东西两侧,依然残存着三千年前秦城遗迹,黄土垒筑的西崖城墙残迹高五米,长三十米,东崖残存城墙五十米,城基高两米。老秦人就在这座孤零零的土城中,一次次迎击西戎和北狄的攻袭。
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约两千漫天尘人,他们是正德年间迁居至此,已经在这里传承五百年。
漫天尘人村懂汉语的不多,伟大的八年义务教育之风,还没吹到这里,高昂的学费是山区农村家庭难以沉受的负担,与其去十多公里外上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放羊牧马。
所以,李承一行的车子在山坳坳里乱转的时候,车后总是缀着一帮半大小孩子,跟着看热闹。还有几名半大孩子骑马跟在身后,扬鞭跃马,神骏异常。
将车子停在磨儿塬的右侧土丘上,这里是这一带的高点,视野极好。
这里的气候条件很有意思,昨天十三都城的阴云并没有带来雨夹雪,却给三百里外的关山,戴上雪白的毡帽,但是,山体中部却是丛林尽染,一幅褐红色的秋林景象,到了山脚,却又是草原密布,丘陵山坡,绿草茵茵。
风景非常好。
群山竞秀,溪壑密布,林木参天,草场绵延不绝。
森林沿圆润柔和的山体从上到下呈放射状分布,与广阔肥腴的草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组成草原的山峦重重叠叠,蜿蜒起伏,和舒缓宽阔的山谷坡地密切衔接,延绵不断。幽涧水泽穿行于腹地,或囤积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
森林间,使得草原地面表层常年湿润无比。
山脚处,一撮撮的牛羊群,在啃着青草,安详度步。
看到这一切,李承对秦国之崛起,又有新的想法。
提到秦国,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漫天的箭矢、整齐的阵列、悍不畏死的冲锋,往往忽略一个其实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秦骑兵!
有关大秦骑兵的记录并不多,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情况来看,秦骑兵在秦国兵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关中原诸侯国骑兵起源,现在的历史学家,多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历史。
这一观点,大谬!
秦国骑兵的历史非常悠久,周孝王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秦地处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居,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戎狄,排斥于丝国之外。
善于养马御马,这就为骑兵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秦仲时起,秦与戎族的战争一直未断,连秦仲都被戎狄所杀。秦人为了对付戎狄,学习戎狄胡服骑射是很正常的。
只是,历史未能公正的记录秦国骑射而已——秦国当时还是“戎狄”!
史书真正记载秦国骑兵的是《韩非子·十过篇》,秦穆公二十四年(前636),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这里的“畴骑”就是秦骑兵。
两千骑兵,可以说是相当强大的一支骑兵编制部队。
由此可见,此时的秦国骑兵,已经成规模,成建制,自成体系
秦国骑兵战术运用被记录最详细的是《史记·白起列传》记载长平之战——“秦骑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骑兵为“一军”单独编制,自行执行任务,
对战局胜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配合主力全歼赵军四十万人。
这个战例从一个侧面也可旁证出秦国骑兵要比当时的赵国骑兵强。
另外,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的发掘,也在证明秦骑兵的军事作用。
二号俑坑中发现的这一百一十六件骑兵俑是这样排列的,其中一百零八件骑兵俑,排列在二号俑坑左侧的一个纵长方形骑兵军阵,纵为三路纵队,横看一列横队。
第一排为战车三乘;第二排为三组骑兵,每组四骑;第三排为战车三乘;第四排至十一排为骑兵,每排三组骑兵,每组四骑,共一百零八骑。
另外在二号俑坑末尾的殿军部分,有两组骑兵,每组四骑,共八骑。
从这一百一十六件骑兵俑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秦代骑兵排列最少有三种,一是车骑混编;二是骑兵单独列队;三是殿后的游骑机动。
这也说明秦骑兵已作为步兵的重要辅助力量,配合车、步深入长驱,绝敌粮道,追击败兵,或袭击敌人之两翼,或掩袭敌之前后,已成为当时一支最活跃的军事力量。
可一说,秦骑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重要基础。
秦骑兵……又来自哪里?
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