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227章 家庭管理缺失下未成年人的管理
一、引言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当下却存在着一部分令人揪心的现象,一些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出现了不去上学、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即便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介入,也常常面临诸多无奈与困境。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
二、家庭管理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一)忙碌与忽视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根本无暇顾及。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出现了多次逃课的情况,老师多次联系家长,可家长却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没能及时去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对上学也就越发没有了积极性。
(二)教育观念偏差
部分家长秉持着错误的教育观念,一种是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无论对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缺乏规则意识,不想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自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去上学。另一种则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使得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如同脱缰之马,肆意妄为。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中父母之间频繁争吵、感情不和,甚至走向离异,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家庭氛围中变得敏感、焦虑、缺乏安全感,内心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排解,进而将这些情绪发泄到学习或者社会交往中,出现逃学、在外面惹是生非等情况,而且也很难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管理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失去了最重要的引导力量,导致他们在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和社会规范的态度。
三、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产生的心理分析
(一)归属感缺失与寻求关注
当家庭无法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在家庭这个本应最温暖的地方都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就会通过一些极端或者反常的行为来试图引起外界的关注,比如故意在学校违反纪律、不去上学等。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哪怕是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议论,也好过在家里被完全忽视,这种扭曲的寻求关注的方式往往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他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
(二)自我价值感的迷茫
未成年人正处于建立自我认知和探索自我价值的阶段,家庭管理缺失,意味着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反馈,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价值感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从而对学习这种需要付出努力且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的事情失去兴趣,觉得上学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进而选择放弃学业。
(三)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叛逆
面对家庭管理缺失带来的心理伤害,很多未成年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强烈的叛逆行为。他们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教导置若罔闻,故意做出与要求相悖的事情,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独立和强大。例如,父母让他们好好学习,他们却偏要逃课去玩游戏,这种叛逆其实是他们内心脆弱、渴望被理解和正确引导却又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在叛逆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
(四)情绪调节能力的欠缺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一次考试失利、和同学的小矛盾,都会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进而通过逃避上学等方式来躲开那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场景。而且,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他们也更容易冲动行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可能就会采取过激的手段,触犯法律红线,而自己却全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了。
四、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具体体现及危害
(一)对法律认知的匮乏
很多未成年人根本不清楚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偷拿同学的一支笔、在街边顺手拿走别人晾晒的小物件等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仅仅是觉得好玩或者自己需要而已,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已经属于盗窃行为,触犯了法律。还有些未成年人在参与打架斗殴时,只想着出一口气或者显示自己的威风,却不明白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同时也是违反治安管理甚至构成犯罪的行为。
(二)法律敬畏感的缺失
正因为对法律缺乏基本的了解,未成年人也就很难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在他们的观念里,做事往往只凭一时的意气和喜好,不会去考虑是否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法律敬畏感的缺失,使得他们在行为上毫无约束,更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例如,有的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一些违法犯罪的情节,以为那只是一种很酷的行为表现,却不知自己已经站在了法律的对立面。
(三)法律意识淡薄的危害
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他们自身而言,一旦触犯法律,即便因为年龄原因可能不会受到最严厉的惩处,但会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上留下污点,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可能会让他们陷入恶性循环,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次,对于受害者来说,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样会造成身体、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和伤害,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再者,从社会层面来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的上升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社会风气,让民众对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状况产生担忧。
五、派出所面对此类情况的无奈之处
(一)法律限制下的处理方式有限
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秉持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心智等因素。所以,当派出所面对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时,大多只能采取批评教育、责令家长加强管教等相对温和的方式。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多次参与盗窃少量财物的行为,派出所民警即便将其抓获,也很难像对待成年人那样进行严厉的处罚,只能苦口婆心地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希望能让他认识到错误,可往往效果并不理想,这些未成年人可能转身又会继续犯错。
(二)家庭配合度低影响后续监管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家庭管理缺失的未成年人背后,往往是家长自身就缺乏责任感或者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管教。派出所责令家长加强管教后,有的家长依然我行我素,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顾,有的则是有心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孩子的行为。这样一来,派出所很难依靠家庭的力量对这些未成年人进行后续的有效监管,导致这些孩子依然处于脱管的状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徘徊。
(三)缺乏长效的社会协同机制
处理未成年人的这些问题,单靠派出所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协同配合。然而,目前在很多地方,还缺乏一套完善的长效社会协同机制,各方面之间的沟通不畅、职责不明,导致在面对家庭管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未成年人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派出所常常是干着急却难以看到实质性的改变。
六、解决问题的综合对策
(一)强化家庭责任担当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尽量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不过度溺爱也不放任自流,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责任感和自律能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深化学校教育引导
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解法律条文,更要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和意义,增强法律意识。此外,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那些因家庭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排解情绪,端正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三)完善社会协同体系
政府要牵头建立起学校、社区、派出所、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协同机制,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社区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课余生活环境;社会组织可以针对家庭管理缺失的未成年人开展专门的帮扶项目,如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派出所则可以与学校、社区等密切配合,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关注和跟踪,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整个社会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教育以及法律知识宣传的力度,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让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例如,可以制作一些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法制教育动画片、短视频等,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他们,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七、结语
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出现不去上学、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在面对时虽有无奈之处,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积极行动起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就一定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走上健康、积极、合法的成长道路,让他们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共同构筑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理想之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