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40章 第40集《摄大乘论》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就是到最后智都无所得,你能观的智,当初是在破遍计执,这个遍计执被你破坏以后,你能观的智也要把它抹平。所以这个地方讲:犹如蛇觉,亦当除遣,这个唯识的信解、这种观照智,也要慢慢的把它除遣。最后,我们看总结:
午二、依真实觉
由圆成实自性觉故。
这个地方就开始悟入圆成实,悟入到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外道的修学,它的重点在修禅定。但是诸位要知道,一个人要修禅定,他要成就禅定,一定要远离外境的执取,所以前半段的工作──破除外境的执取,佛弟子跟外道是相同的,方便不同而已。禅定是心中有一个所缘境,然后远离对外境好坏得失的执取,外道是用止的力量来脱落外境的干扰,佛弟子是用观,差别在这里,但是结果都是要先脱离外境。
但是外道成就禅定以后,他脱离了外境的执取,他内心那个禅定的心力、那个执取,能观的那个禅定没有消失掉,所以外道得禅定都产生大我的思想,他有自在力!佛弟子不同的是,他从双向的观照力,破除外境以后,他能观的智也要舍离,才能够入平等法界。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否则会变成一种大我思想。这一段的悟入依他起,是破除能取的心,能观照的智慧也要慢慢的调伏。
丑三、悟入圆成实性(分二:寅一结前起问;寅二显义正答)
寅一、结前起问
透过前面的破所取相、破能取相,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这当中有一个问跟答。我们先看问的地方:
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悟入圆成实性?
菩萨修习大乘止观,他刚开始是以平等观──双向思考的观法,来破除内心对外不平等的联想,这个时候悟入了遍计所执性,最后再观察能观、所观其实唯是一心,把能分别的心也舍离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悟入圆成实性呢?提出这个问,我们看回答:
寅二、显义正答(分二:卯一长行;卯二颂(意证长行无分别名))
卯一、长行(分三:辰一释先因缘;辰二显正现见;辰三成已悟入)
辰一、释先因缘
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
我们刚开始是灭除意言。怎么灭除呢?根据对大乘法义熏习种类的唯识之想。就是依止对法义的熏习,然后产生如理思惟,这样来灭除心中不平等的联想,这样菩萨就遣除了六种义想的对立,这个时候一些相似的希望义想都消灭了,内心当中保持在心有境空,外境的执取破坏了。
故似唯识,亦不得生,这个时候我们再进一步观察我们那一念心,觅心了不可得,这一念心也是因缘生,它的本性也是空寂的,故似唯识,亦不得生,这个时候能观的心也不可得,进入到心境双亡,把这个能观的心也舍离。
辰二、显正现见
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
透过前面止观的因缘,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这个时候,菩萨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他从有所得的心,安住在一切义(这个地方一切义,古德解释叫真如),是一种平等的法界。内心当中,能取、所取平等平等,唯是一心故,真如现前。这个时候的内心是什么智慧呢?安住真如是什么智慧呢?无分别名,就是无分别的智慧现前。这个时候对于一真法界当中,产生一种现见的无分别智现前。这个现见是指能观的智,无分别智现前;这个相应是所观的理,平等法界的一真法界的理现前。
这个时候,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理,是平等平等,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起如如智,现见相应平等而住。这个时候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他能观的心跟所观的智,已经没有对立,都是平等平等。所谓的平等就是说能、所双亡,唯是一心。这个时候菩萨内心当中,真实的根本无分别智已得生起。
所谓的无分别智,只是一个名称来形容,我们不要听到无分别智,好象又一个有所得的东西存在。无分别智的意境,简单的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不能讲话的,它是一个不思议境。所以《金刚经》说:一个成就无分别智的菩萨,他不会说我得初地、我得二地,那你还是有所得,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内心当中是没有任何念头,他观一切法是平等平等,那个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不能够用言语去表达的。
辰三、成已悟入
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这是说出我们修大乘止观成就的一个功德相貌,来给我们作参考,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什么叫做无分别呢?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唯是一心。这是说明悟入圆成实的相貌。到这个地方是长行,这以下我们看偈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卯二、颂(意证长行无分别名)
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我们知道生命的现象,是由思想所带动的,由思想创造业力,由业力招感果报,这个思想就是名言。这个偈颂的前面半个偈颂,是说明名言的自性,它的自知体性;第二半段的偈颂,说明名义的差别。先看名义的自性,法补特伽罗,在自性当中又分成两个:一个是杂染的自性,一个是清净的自性。什么叫杂染自性呢?我们凡夫的名言,刚开始是法跟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简单的说就是众生、或者讲人,有中国人、美国人,各式各式样的人。这个人是能受用的人,这个法是所受用的五蕴诸法──色、受、想、行、识。我们刚开始的相貌,就是以能受用的补特伽罗去受用五蕴,而产生很多很多凡夫的妄想名言,这是流转门,是名义的一个杂染的体性。佛弟子的名言是依止智能的观照,前面是依止妄想。清净的名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个法,法是能诠,你要听闻,从语言文字每一个文字当中,去学习这个法──有戒、定、慧的法,三十七道品的法,等等。从法的思惟当中,产生一个真理的了解叫义,对于业果、空性、真如的义产生理解。这个法跟义,有略、广体性的不同。法有略,有些人是一个简略概念性的了解,有些人是详细的、广泛的了解,这个法跟义有略广的不同。最后是性。前面的法、义、略、广是一个枝末法门、对治法门,这个地方是回归到现前一念的本性,根本法门。
总而言之,我们智慧的生起,是从法、义、略、广,乃至对内心心性的体会而生起的,这个都是一种清净的名言。所以这个名言的体性,有一个是补特伽罗跟法的交互作用,跟法、义、略、广、性的产生。这是说明凡夫名言的体性,这以下说差别。
不净、净、究竟,这个差别有不清净的名言,凡夫这种六凡法界的思想是不清净的;也有清净的名言,就是法、义、略、广、性是清净的。这清净当中又有究竟的,合乎诸法实相;跟不究竟的、偏空的,不合乎诸法实相,是方便的:有不净、净、究竟的差别。这个讲到十种: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有十种的名言,这些名言都是我们内心活动的境界。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大乘止观,这个地方告诉你一个观念:什么叫大乘止观?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名言破名言,借假修真。说这个凡夫在颠倒当中,为什么他会颠倒?因为他用这个名字言说在思考。佛菩萨看到我们,非常的悲悯我们;但是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不能直接传输给我们,不可以的。这中间要有个桥梁,就是靠语言文字,佛陀创造很多语言文字,我们的心接触语言文字以后,诶,开始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这观照智慧运转的时候,就把我们错误的名言消灭,最后我们把能消灭名言的清净智慧也舍离了。
讲一个譬喻:我们现在在这个痛苦的此岸要到彼岸,这怎么办呢?坐船。船不是彼岸,是的!但是这个船,它可以慢慢的引导你到彼岸,然后你才把这个船舍离掉。你说你刚开始就不坐船,你怎么到彼岸去呢?所以这个地方是说:凡夫的内心,名所行差别,凡夫的内心一定要依教起观,依止名言而生起观照。
所以你一天当中的修行,诸位如果反省一下:你就是早上起来拜拜佛、念念佛、持持咒,过一天。完全修止,没有生起观照,那表示你的生命没办法突破。就是你以前是什么生命,你现在还是什么生命;你以前内心看到什么境界,生起什么联想,你现在也生起什么联想。你的修行就是在这个联想当中,加强这个力量,就加强一个福报力,如此而已,多一个福报力而已。
因为你过去的错误联想,你都没有对治,它就不会消失;就是假借名言,破除名言,这个工作你没有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出家很久了,心灵还是跟刚出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你没有去调整它,你只是在三宝当中多一个信心、多一个善业力,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一定要假借名言的思考,来破除错误的名言,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名所行差别,以清净的名言,破除杂染的名言。
子三、入所知相(分三:丑一结前顺标;丑二广入行相;丑三出名见道)
丑一、结前顺标
前面是说明悟入了真理圆成实性,这以下说明悟入真理的相貌是什么。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
丑二、广入行相
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丑三、出名见道
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这个菩萨,他透过大乘止观,观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破除心中错误的联想,保持因缘的存在,来当作自己历练的对象,这个时候悟入了唯识的实性,他知道:能念、所念唯是一心,悟入了平等法界。悟入此故,入极喜地,这个时候悟入二空平等的法界,内心大欢喜、大欢喜。
为什么呢?把心带回家,过去一直在妄想的因缘当中,如今回归到真实清净的家,所以出入胜境,心生欢喜。当然欢喜只是一个总相,他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他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从作用上来说,善达法界,生如来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善能通达一真法界。就是过去的思考都是对立的,现在是平等的,他能够通达平等的一真法界,他永远去做他该做的事,他不会再去做他喜欢做的事,这个时候生如来家,他的菩提心变得更加的坚固,能够真实的弘护正法,承当如来的家业,这个是约他的妙用。
他的体性呢,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他这个时候回归到三世诸佛的平等心性,我们说他已经把心带回家了,此即名为菩萨见道,这个就是见道位。见道位菩萨的一个功德相,他从一个对立的心思联想,回归到平等的一真法界,这个就是菩萨见道。
我们从凡夫开始修行,从胜解行地到见道位这样的一个阶段,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刚开始修学的思想,你内心当中多用否定的名言就没错,多用否定的名言。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是那个也不是这个,它是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先否定,到了初地以后开始肯定,从空出假,那就开始肯定。
所以这个地方的止观,它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然念头真正打死了,这个生命就断灭了!这个打死的意思就是转变的意思,转识成智,把一种有所得的对立概念,转成一个无所得的平等概念。
把一切法当作自己历练的对象,不要生起单向得失好坏的思考,它只是一个因缘,如此而已。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