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6洛尘
- 【2019最火爆新书】“一代仙尊”洛尘遭人偷袭,重生回到地球。地位普通的他,面对女朋友的鄙视,情敌的嘲讽,父母的悲惨生活,豪门大少的威逼挑衅。他发誓,一定要改变命运的不公,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告诉所有人,他洛尘,曾经来过。
- 洛书
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47章 第47集《摄大乘论》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
这个六波罗蜜多的修学内涵,它种种的差别相,我们应该怎么知道呢?前面的几科都是在讲心理的准备,这个地方是讲实际的行动。我们看回答的地方:
辛二、答(分二:壬一总标;壬二别释)
壬一、总标
应知一一各有三品。
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三品的差别,有三品修学的差别相貌。
壬二、别释(分六:癸一施;癸二戒;癸三忍;癸四精进;癸五静虑;癸六慧)
癸一、施
别释当中六科: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慧。我们先看布施的修学差别: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从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先讲财施。我们菩萨设定了人生目标,也开始用空观来化解心中的自我设限、心中的妄想;然后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第一个行动就是布施:我们应该把我们用不到多余的财物,布施给须要的众生,来消灭众生的贫穷,这是菩萨采取行动的第一个方式。
第二个是法施:法施就是以利他的心,为人宣说佛法。前面的财施,是消灭众生外在的贫穷;这个法施,是对治众生内心的愚痴。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不明白道理怎么办呢?就完全跟着感觉走,他有什么感觉,就往这个感觉方向去活动。现在我们跟众生开示:你不要再跟着你的感觉、跟着你的情绪活动,你要根据佛法的道理来作判断──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如何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你要让他明白这个道理,这叫法施。
第三个是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我们用种种安慰、鼓励的言词,使令众生远离恐惧跟怖畏的痛苦。就是他有这个苦恼、怖畏,你跟他开导开导,把心中的障碍破除掉;因为他有苦恼的时候,他没有办法修行,就障碍在那里了。菩萨有善巧,把他的障碍化解掉,使令他能够远离痛苦、怖畏的障碍,然后继续的往前走,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能够使令菩萨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成就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
这个地方的布施,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的布施,我们从唯识的经论当中,佛陀在讲布施的时候,提出一个重要的讯息,就是你布施的时候,要用欢喜心布施。比如说你今天做僧团执事也好、做自己种种的弘法事业也好,你这样的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果你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嫌恨心,以嫌恨心来布施,以后也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有很多的障碍。就是你得来非常辛苦,你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很多的折磨,才得到这个广大的财富、这种福德的资粮。
如果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既然你选择这件事你要做,你用欢喜心来布施,你以后得到这个广大福德的时候,非常的顺利,你就很自然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族,很容易得到广大的福报。所以这个地方的布施,你的一个心态,对未来的果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采取行动的第一个──布施。
癸二、戒
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这个地方讲持戒的差别内容:第一个叫做律仪戒。律仪戒主要的目的,就是远离身口意的过失。远离过失为什么叫律仪戒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果公上人解释什么叫律仪呢?他解释得很简单:就是法。这个法就是一种轨范,这个戒就是警策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为了让菩萨远离过失,设立很多的轨范来警策菩萨──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偏重在断恶,律仪戒偏重在止持的断恶,是成就法身的因缘。
第二个摄善法戒。这个摄就是积集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在生命当中,积集种种善法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善法,主要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善法。这个地方有人质疑说:这个摄善法戒是有六度,菩萨在产生行动的时候,也有六波罗蜜,那这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修行六波罗蜜的时候,那是一个广大的所缘境,是整个十法界有情、无情广大的所缘境。但是这个地方的摄善法戒,是佛陀在这个广大的所缘境当中,选出几个重点,加以明文规定:这些你不做,一定要犯戒,就是在广大的所缘境当中,找出几个纲要,才后订出一个轨范,让我们来遵守。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摄善法戒的第一条不供三宝戒,你要修习善法第一件事情──归依三宝,就是对佛陀的礼拜、赞叹、归依。如果菩萨一天当中,对三宝都没有礼拜、赞叹、归依,这样子就犯戒。所以这个地方的摄善法戒,就是把对六度的修学,提纲挈领的加以明文规定。
第三、饶益有情戒。前面的两个戒──断恶、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属于利他的功德。饶益有情戒,主要就是
菩萨的四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
用四种法门使令众生成就世间的善根,乃至于出世间的善根。这个是持戒的三品。
这个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两个都是修习善法?我们这样讲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没有愿望的,他可以说是随心所至,他刚好遇到因缘,触动他布施的心,他就布施了,他有因缘才做;持戒不同,要持戒之前,他一定先有戒体,有一个要期誓愿,他一定要先发愿才能够持戒。所以持戒是一个有目标的行为,布施是没有目标的,他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我们要知道,一个有目标的行为,他是一定要做,这个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调伏的力量,因为你一定要做,你别无选择。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要自我克服。所以持戒为什么功德超过布施?因为持戒是有目的的行为,他有愿力在资持,有戒体,一种要期誓愿。所以持戒是二六时中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它是长时间的。当然这个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这一次我们净律寺传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萨戒,我发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次净律寺传戒,有四百个在家居士参加,将近四百个。四百个当中,差不多将近三分之一,一百多个是重受的。但是诸位不要以为重受,这个人不可思议,好象要求增上戒,不是这个意思。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们叫做补戒,修补的补。就是说,他的戒体羸弱了,他的戒体甚至受到伤害、破坏。那怎么办呢?他也不想忏悔,反正哪里有地方传戒,再去受一次吧!受一次回来又破坏了,再重犯,再受一次。
所以我作过很多的调查,很多的道场,几乎重受的非常的多。当然义德寺和尚尼也是大悲心,要传受这个戒体,但是这个地方,我想我们以后要面对一个问题:受戒易,守戒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今天发心创造一个因缘,让他能够缘境发心,得到一个心中的愿望,他生命当中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要自我改造。这是一个很好的戒体,一个愿望产生,一个愿望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回去以后,这个戒体保存不住。
所以我们身为一个僧众,我们的责任,不但是给众生戒体,还要告诉他怎么保护戒体,这有两个重点。我自己把这个因缘思惟了一下,我觉得:在家居士,乃至于出家众也好,他的戒体会羸弱、会破坏,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对于佛法的甚深功德,开始模糊、淡忘了,然后内心当中就心随妄转,什么目标理想完全放弃。他当初很认真的缘境发心,得到戒体,这个戒体放在旁边,妄想主导。当然,一个人目标已经不明确的时候,你怎么抗拒你的欲望呢?所以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他虽然听闻佛法,但是没有把佛法的功德跟戒体作联想。就是这个戒体在他的生命当中,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没有被强调。比如说,生命当中的功德、世间的功德,我们后面会讲到富贵、健康、长寿、庄严;出世间的功德,解脱、涅盘:你应该把这些功德跟戒体联想在一起。
为什么你来生能够得到尊贵身?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远离病痛?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产生种种的富贵?因为有戒体。你必须要在心中,把戒体在生命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断的强调出来,这个时候你保护戒体的心很强,就像德瓶一样。如果你受了戒以后,你只是在缘境发心的时候,发了一个愿,回去以后,把戒体丢一边,这个戒体一定是羸弱的,它在你生命当中不可能产生能忆、能持、能防,不可能。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戒体是阿赖耶识的一个善种子。诸位研究唯识都知道,这个种子是一个生灭法,它不是涅盘(是不会改变、永远不生不灭),它是会改变的。会改变的意思就是说,你去思惟它,它就会扩大,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消失,这个叫做戒体。你不要以为你得到戒体,好象一劳永逸,永远就是这么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种子,它是一个剎那灭的种子。
所以佛陀鼓励我们受戒,但是佛陀警告我们:你得到戒体以后,要常忆受体,不断的忆念你心中的那个愿望,对你的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的生命遇到选择的时候,你宁可放弃暂时的生命,而追求你这个清净广大的愿望,因为这个功德会带给你安乐。如果你这样子想,你戒体是永远不会破坏的。这个地方持戒跟布施的差别,就是因为它有一个要期誓愿,它是一个有目标的行为,所以它产生灭恶、生善的力量,是超过布施的。
癸三、忍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这个忍简单的定义,就是于诸境缘安忍不动。遇到什么境缘呢?这个地方讲出三种的境缘:第一个耐怨害忍。这个耐就是忍耐,这个境缘指的是怨家,一个有情众生的怨家,对我们种种身口二业的伤害,我们应该安忍不动,这第一个境缘。
第二个,菩萨在行菩萨道,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不是只是有情,还有环境,安受苦忍。这个地方的环境,前面的这个怨,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这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环境。你要去行菩萨道,你要布施、持戒,这个环境有时候不是很顺利,比如说炎热、或者是饥饿、寒冷等等,你为了要成就你广大六度的功德,你要安忍,你别无选择。
第三个谛察法忍。这个谛察法忍是非常重要,是前面两种忍辱的根本。就是说菩萨为什么能够对怨家的伤害、对环境的逼迫产生安忍呢?他主要的理由就是谛察法忍,他能够谛,能够真实的观察诸法实相,而在诸法实相当中,产生安住不动,这个是对真理的安住。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刚开始是一个贫穷的人家,我们没有珍宝,我们开始布施、持戒,让我们这个贫穷的内心,产生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布施、持戒来庄严自己。成就庄严以后,你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功德?所以《金刚经》就是在讨论如何保护功德?菩萨发了菩提心,也成就了广大的布施、持戒的功德,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内心很多负面的情绪,很多的盗贼要偷走我们已经成就的功德。这个时候佛陀劝我们说:你应该怎么安住呢?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觉,不要老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已经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们还没有成佛,我们要经常保持戒慎恐惧,因为功德随时会破坏,很多的盗贼,两个眼睛一直瞪着我们的功德,想要偷走的。
所以我们遇到逆缘的时候,要思惟两个道理来保护自己:第一个安住在业果的道理,来降伏其心。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环境,这样的怨家跟环境完全没有关系,是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出来,我心中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的罪业,我一定不会招感这个果报,你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这是一个业果。
第二个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圆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躁动、所有的瞋恚都是因为对立产生,我不能改变别人,我起码可以改变自己,我把这个自我意识拿掉,回归到一个平等法界,没有能所,这时候也可以安住。
总之,诸位要记得一个观念:我们内心开始不平衡、躁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讲任何话、千万不要作任何的决定,因为你这个时候所作的决定、所讲的话,对你的功德会产生致命的伤害。所以一个菩萨,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你不但要努力的积集功德,你要知道怎么样保护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时候,什么事都不要做,赶快去佛前忏悔,然后用道理来降伏自己,等到平静以后,再采取行动。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