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32章 质疑和加练
杨凯文用《once》一脚粗暴地踢开了电影市场,就像是一颗突然蹦跶进爆米花桶的篮球,格外地引人注目。
球迷和网友们也跟着起哄,尤其是露天看台这个杨粉集中地,彻底炸了锅。
仿佛一夜之间,大家突然都成了电影评论家,对着《once》评头论足,转型成了奥斯卡评委团成员。
【杨才是nba历史最强突破高手,一个变向直接突进了好莱坞禁区!】
【杨:“从nba到好莱坞,我只需要一次变向突破!”】
【杨:“我是球员中最会唱歌的,是歌手中最会打球的,但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作为一个《once》两刷影迷,比起拿mvp奖杯,我更看好杨拿奥斯卡小金人】
【作为公牛球迷,我必须承认,乔丹和杨的演技差距,就像杨和乔丹的篮坛差距一样大。】
【楼上,过分了。乔丹确实没演技,但杨好歹也是“马刺三巨头”、“红毯三剑客”之一】
【奥斯卡小金人可是乔丹都未能拿到的荣誉,换个角度,是不是杨有机会超越乔丹?】
【换个角度,我和邓肯、奥尼尔组队“三剑客”,也能在篮坛横着走】
在杨凯文之前,乔丹是nba球员跨界影坛最成功的球员,代表作就是那部老流氓中圈起跳扣篮的《空中大灌篮》。
当然,比起后世国人的神剧《篮球火》还是保守不少。
《篮球火》编剧大概率是跟牛顿有仇,否则怎么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挑战万有引力定律?空中蛙泳只是常规操作,个个都是飞天遁地的武林高手,简直就是修仙版篮球。
相比之下,《空中大灌篮》虽然槽点不少,但至少能够自圆其说,称得上脑洞大开,不像某神剧脑袋有坑。
乔丹的《空中大灌篮》在1996年拿下了23亿美刀票房,与《once》的预测票房相当接近,加上又是nba球员的跨界之作,两者免不了拿来比较。
《空中大灌篮》尽管其融合了动画与真人演出的创新形式在当时颇具话题性,但老流氓毕竟不是专业演员,演技青涩,更多地依赖于其个人ip来支撑电影,在imdb评分只有65。
《once》因其自然朴素的叙事风格、顶级流行音乐以及杨凯文的出色演技,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首映后imdb直接飙到了81分,而且还在呈现上涨趋势。
因此,不管是专业评价还是大众口碑,制片成本50万的《once》,都直接将成本高达8千万美刀的《空中大灌篮》甩出了几条街,称之为吊打都不为过。
影迷和球迷的热议,使得网络媒体上几乎被“杨凯文”和“《once》”两个关键词彻底占领。
不仅如此,许多之前还在观望的品牌厂商,齐刷刷地向杨凯文抛出橄榄枝,希望借助他的高人气和广泛影响力进行品牌合作或产品代言。
一时间,杨凯文的名字不仅响彻了体育圈和娱乐圈,更在商业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成为了众多厂商眼中的香饽饽。
《once》电影唯一赞助商prs吉他,随着《once》的大热,品牌知名度和销量都跟着水涨船高。
prs吉他创始人保罗·史密斯面对媒体采访直接表示:
“我们从未想过,《once》这部影片能够如此深刻地触动全球观众的心弦,更未曾预料到它会成为我们prs吉他品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杨的超凡音乐才华,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随着《once》的热映,我们prs吉他的订单量激增,我们深感荣幸能与这样一部充满音乐艺术感染力的电影结缘。”
我们正在与杨接洽,邀请其成为我们prs吉他的终身代言人,并专门为其设计的y系列吉他。相信,很快能和乐迷见面!”
当然,伴随着《once》大卖备受吹捧,也有一些网友持保留意见,认为杨凯文应该专注于篮球,避免过度涉足娱乐圈而影响了自己的主业。
一些见不得人轻易成功的砖家,也跳出刷存在感:
他们一方面指责杨凯文不够“职业”,分心副业从而影响了竞技表现,最近连续两场比赛发挥不佳就是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认为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杨凯文电影大卖纯属一个“业余票友”的运气爆发,没有必要将其成功放大,就差明牌放话“杨这部电影就是运气好,下一部必扑街,不值得吹!”
面对这些质疑,最好的回应就是用实际表现让他们自己闭嘴。
4日下午,杨凯文午睡醒来后,开车去了马刺的训练馆。
没有谁可以靠不劳而获,走向成功!
即便拥有系统,杨凯文除了必要的社交活动、副业工作等,他都会尽量挤出时间进行加练。
最近两场比赛,使用了《欧神仙技能包》,杨凯文的球感有所提高,但是投篮动作的肌肉记忆却有点生涩,影响了投篮手感。
他需要通过加练,尽快将《欧神仙技能包》融会贯通。
杨凯文拿着篮球走向室内球场,远远的就听到投篮打铁声,想必有人也在练球。
进门后,杨凯文以为是哪个队友在加练,没想到竟然是助教迈克·布登霍尔泽在练球。
布登霍尔泽年轻时也是一名篮球运动员,1993年从波莫纳学院毕业后,曾前往丹麦开始自己的职业篮球生涯,菜鸟赛季他场均砍下275分,实力不俗。
他如今已经是马刺助教,到球馆打球,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控制身材。
杨凯文挥手打招呼,聊了几句,运球去了另一个半场练习。
他首先脱下外衣,进行了一系列热身动作,确保身体各部位充分活动开来,随即专注地投入到投篮练习中。
每一次投篮出手后,他都会冲到篮下捡起篮球,然后快速运球出三分线,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体力,还巧妙地融入了运球技巧的练习,使得整个训练过程既简单又高效。
布登霍尔泽在夏季联赛就开始和杨凯文合作,两人关系一直不错,他见杨凯文没陪练,主动过来帮忙捡球和传球。
练了将近一个小时,两人汗流浃背地走到场边喝功能饮料,随即并肩坐下休息。
布登霍尔泽好奇道:“杨,我注意到,你训练时很少练中投,几乎都在三分线外打磨技艺,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呢?”
杨凯文轻轻一笑,解释道:
“主要是考虑到得分效率。三分投篮对我来说更具优势,因为它不易被对手封盖。而一旦我进入禁区,无论是中投还是上篮,都更容易受到高大防守球员的干扰或盖帽。”
布登霍尔泽闻言,点了点头,建议道:
“杨,我觉得你不妨练习一下中投,在关键时刻,它能成为你的攻坚大杀器。以你的投篮姿势和手感,肯定可以练出来!”
说着,布登霍尔泽补充道:
“我知道你的打球风格,通常一般是以突破分球为主,只有遇到速度较慢的大个子时,你才会选择直接冲击篮筐。这种打法确实保持了较高的命中率,但也会限制你的得分上限 。”
“在数据上,中投的效率确实不如篮下得分或三分远投,但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内线强攻和三分往往是防守更容易预判和限制的。而这时,一个精准的中投就能让对手防不胜防,甚至可以杀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