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3章 公共交通工具
白珍自从出了那次大事故后,黄忆就不太让她开车,除非他在车上的时候。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不一样,黄忆经常看到白珍开车就想要说她不对。让白珍好烦躁。白珍怼他:“不要讲话,要不你来开!”
有天,两人去宝安沙井会展中心,走的107国道。在经过一段路时,好几辆电动自行车在她的车前面大概两米的位置 ,白珍使劲按了两下喇叭,也不见他们让步。她实在很气愤,她还要刹车保持距离。她再次按喇叭,黄忆说:“刹车,刹车,刹车,你挨他们那么近,你想撞死他们呀\"
白珍又刹慢了点车,这时前面有个交警骑着摩托,示意那几个骑电动单车的人到右边停下。只有一个女的停下了,其他的车趁机加速跑了。白珍听到交警怒斥那个女的说:“为什么走机动车道,不要命啦?……”
白珍终于可以加速开了。到家后,黄忆说:“我发现女司机还是很大胆啊,都不怕死。看你开车有时候好猛呀。该慢不慢。”
白珍说他:“咸吃萝卜淡操心。下次你自己开。”
黄忆说:“以后不敢坐你开的车呀,吓死个人。我自己开还安全点,让你开我好操心啊!”白珍看他那个模样,被逗乐了。
白珍想起之前她考到了驾照后,没有上路过。白珍当时还和闺蜜说让她把那个二手车借给她练了几圈。她闺蜜不放心白珍一个人练习。还陪着她去了南山脚下练习侧方位停车。闺蜜是个老司机了,其实她当初是先上路,才去考的证,交了培训费后就没有去上课,她是直接考试的时候,坐在驾驶座拍个人脸就让别人帮考试了。
曾经白珍的教练也说过,有的人家里有车,可能会开车,但是不一定能够考得过驾照的考试。之前白珍就在驾校遇到一个云南的女孩,她说他们家有车,她都在山路上开了几年了,就是没有驾照,才来参加培训和考试的。她说考试的项目好难,和平时上路有些不一样。她有的科目还是考了两三次,才考过的。
闺蜜当时相当于付了培训费让别人代替她考试,帮她考过了。她拿到驾照不久,就和另一个同事买下了对方的二手车,花了八万。她用那个车自己去路上开了一小时,就敢上路了。她拿到驾照还不到一年就已经上高速了。还是很大胆的。她开车就像男人开车一样,都是一个手打方向盘。而且经常还边接电话边开车。
白珍坐她的车感觉像过山车,都是有点心眼要跳出来的感觉。刹车总是急刹车。有次他们几个同事一起外出吃饭,吃完饭后,大家都打包了奶茶带上车,说拿回去再喝。闺蜜正在和朋友打电话,刚好遇到红绿灯变灯,她急刹车,白珍由于惯性,被安全带勒了下肚子,当时有点疼。她的那个奶茶跟着包装袋倒在车里,还好没有打翻。
下车后她一直在摸肚子,那个安全带的韧性太强,她还有些肚子疼,而且那天她生理期,实在不舒服。之后她都不愿意坐闺蜜的车了。
白苗在去世前两年,有次回老家看他的舅母,当时已经90多岁的舅母快不行了。在白苗小时候,这个舅母对他们兄弟姐妹几个非常好。他们都说要赶回去看老人家最后一眼。
白苗也连夜从广西坐大巴赶到广东,经过深圳,在女儿家逗留一晚上。由于大巴车路途颠簸,还是比较劳累的。他本打算第二天去坐高铁。那天刚好是周末,白珍和黄忆打算亲自送他回去老家。
他们去的当天天气还不错,太阳照得人眼睛都有些睁不开。白苗一路上没有吃什么东西,他不喜欢吃零食、水果那些,也不敢喝水,担心上厕所不方便。黄忆是那种会随时喝水的,他一般开车两小时左右就会找个服务站休息一下。
白苗开始还以为他们会一直开,他以为也就三四个小时的高速路,途中他们休息了两次。他最后一次才去上厕所。他还说黄忆他们这么快就到服务站休息了,要多久才能到?
白苗年轻时就很能吃苦,在野外工作,他们也是经常日夜兼程,他还很能憋尿,耐饿。黄忆看白苗不吃零食,还去给他买了份牛肉丸让他垫肚子。
白苗他吃了两口牛肉丸后,说不好吃,不是那个味道,淀粉太多,哪里有什么肉?剩下的几颗肉丸就白珍和黄忆吃了。他们到了中午十二点多才到村里。
白珍和白苗说好了过几天再来接他。他们中午三人在村里吃了午饭,白苗还带白珍去村里买了她爱吃的粉馃,村里的粉馃很好吃,有各种馅料的,如韭菜的、虾仁的、南瓜的、芋头的。
白珍每种口味的都尝了一个,都觉得很好吃。白苗也知道她爱吃这些,让老板娘每样拿了两盒,一盒大概六块钱左右,买了好多盒才40块钱。白珍直呼好划算啊。村里的消费水平比深圳低很多,吃的东西还都是天然的。
白苗回到家乡,眼神都有了光。这就是游子在外漂了几十年回到家的感觉。白苗年轻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他会在广西生活大半辈子,直到死也没有能安葬在家乡。
他年轻时候还说过,他期待的养老生活就是退休后回到老家,种种田,每天在老家那种悠闲的生活,然而退休后还要带外甥,并没有那么悠闲。他渴望的养老生活并没有实现。
他曾经以为自己百年归老后会回到家乡叶落归根,他们家族的祖坟都在一座山上。他年轻时还觉得那里的风水特别好,表示自己老了可能也要葬在那里。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当地人现在也不土葬了。有的老一辈会觉得火葬很残忍, 把人烧成一堆灰。有的村里的老人在临死前还会叮嘱子女不要火葬。
当天,白珍回到了深圳家里。她很担心村里的设施落后,白苗会不会有热水洗澡,因为之前白苗回去,说老房子那里是用冷水洗澡,他就打了一桶水去洗澡。此时已经是秋天了,晚上还是有些凉快,白苗已经65岁了。白珍就给小姑发了个微信信息,问她老房子那里有没有热水器?她很担心爸爸没有热水洗澡,现在天气凉了,他也不年轻了,不能洗冷水,他膝盖经常会有些疼。
小姑告诉她,有热水了,已经安装好了热水器了。白珍这才放心。她那几天晚上睡得也不太踏实,总是担心白苗回去会不会不习惯。这时白苗时常说胸闷什么的。白珍感觉,不论你 年轻时候多么强,到了年纪,就是个老人,就需要家人照顾。
过了几天,终于到了白苗说好的回来的时间。白珍他们夫妻俩和白苗约好了在村口等他们的车。他们花了四小时到的那里,路上车不多,那条深汕高速还是比较通畅,最高速度可以超过140。
白珍感觉这条高速很适合不熟练的新手开。她都觉得很上手,相当于练车了。路上的柏油估计是铺好没有多久,中午的时候太阳比较大,都能感觉到柏油化了,发出那种不好闻的味道。道路还会反光,亮闪闪的,照得她眼睛都有点累。
他们用高德定位,找到了白苗说的村口的那个地方,就在路边等着,把车牌号告诉白苗。白苗当时是从村里打了个摩的过来的。
白苗不想让女儿他们去到老房子接她,避免那些亲戚是非多,看到白珍他们开着宝马来接他,还以为赚了多少钱,到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情世故的礼尚往来。白苗一怕麻烦,二怕给女儿带来不必要的支出。这些亲戚都没有什么来往价值,这是他这些年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
他在路上还和女儿说了下,哪些个亲戚有交往的必要,他们待人比较真诚,遇到事情可以找他们帮忙。而其他的那些就没有必要深交,都是面上过得去就好了。他叮嘱了女儿 ,可以和在深圳自己开美容美发店的大表哥保持联系。那个表哥待人真诚,讲义气 ,值得深交。
白珍也在点头认可。他们的车在五点左右从村里开出来,发现高速上车多起来了。可能因为是周五下午,到了下班高峰期,有的人周末还会出去玩。高速车自然比之前多。
等到太阳下山,轮到白珍开车。黄忆开了大半天还是有些疲劳,他就坐在副驾驶座给白珍导航。白苗早上起来有些早,中午又没有午睡, 也有些乏,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打盹。
当时有一辆大巴车在隔壁车道,从后视镜白珍看到感觉距离自己的车挺近的,她想要变道超车,但这个大巴也在加速。她方向盘还没有马上回正,车摆动了一下。这可把黄忆吓到了,大叫:“回正,回正,方向盘!”白珍马上摆正方向盘回到直线车道里。
这惊动了在后座的白苗,他睡眼朦胧还没有反应过来。过了几秒反应过来,他也吓得目瞪口呆。白珍却若无其事继续开车,她说:“刚才那个车在我旁边感觉距离好近,我就想加速,到它前面变道,哪知道它也在加速超车。”
黄忆说:“距离远着呢,它走它的那条道,你走你的道,你急啥?而且你刚才那操作,要是不慎,这两车的人都要出事。”
白苗反应过来,就和她说:“等下让黄忆开吧,刚才吓死人了。”
到了下一个服务站,白珍下来休息,等他们休息好了,黄忆接着继续开。从这之后,高速他都有些不敢让白珍开了。平时白珍上班或者出去玩,都是主要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铁和公交是她主要出行工具。自从疫情后更是如此。
以前收入高的时候,她偶尔还会开车见客户。到了疫情后,大家收入都下降了。很多人都开始坐公共交通工具了。白珍的领导知道白珍晋升主任后买的宝马,经常问她怎么不开车上班?白珍有时候说老公在开,有时候说停车场不好出来,停进去就不想出来。
尤其到了台风天,坐公共交通工具,在路上走的时候难免会被雨打湿裤子鞋子,领导就会和抱怨下雨的同事说,怎么不开车?她自己开车一点没有事。
有次,下午他们在办公室打电话联系客户。这天是台风天,天气预报预警红色暴雨。当时领导出去见客户了,到下午四五点回办公室时候,只见她的高跟鞋全部湿透了。领导说,她走出停车场的时候正好开始下暴雨,她的鞋子全部被泡湿了。好在她办公室还有备用的皮鞋。
白珍他们部门组织了在西丽的麒麟山庄烧烤,那个地方比较偏远,如果坐公共交通工具,还要走二十多分钟。当时白珍觉得不方便,就开车去了。路上还要接上几个同事。他们都不会开车。白珍也很害怕载别人,责任大,她开车也比较小心。
她在南油附近接上了三个同事,然后就一起前往目的地。半小时后,终于顺利抵达,她心里还是比较开心的,一路通畅。而且她还稳稳地一把停进了车位里。她从做新手开始,就习惯停车的时候,慢慢倒,看好位置,每次左右两边都刚刚好,停的正正的。然后再下车看一下确认一下是否需要挪一下车。当时,她的徒弟还帮她看了下说,可以了 ,停的不错。
等烧烤活动结束,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了。黄忆下班后也过来参加了他们的烧烤活动。其实他们很多人都没烤熟就吃了。不知道这些同事会不会第二天拉肚子。到了活动结束,黄忆开车,还带上了白珍他们的公司的几个同事回前海那边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白珍夫妻俩决定还是开车回去,他们为了避开高峰期,选择了大年初一才开车回去。果然道路很顺畅,他们一路高速,大概六小时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