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部队升格扩编(中)
这个方案一出,所有人都震惊了。
主要是因为这个方案实在是太惊人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注意,但是当所部按照这个方案执行的时候,却发现了问题。
人事任命方面倒还好,几乎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利益,大家并没有什么意见,唯独是所部的兵员数量远远地超出了国民政府的额定总数。
要知道,按照国民政府的命令,他们这个集团军只有4个师的编制,加上直属部队也就四万三千余人。
但是,眼下第42集团军所有的正规军以及补充兵五万六千人全部编入部队,依旧没有满员。
最后一统计,如果所部全部满员的话,至少需要六万七千人。
也就是说,第42集团军现在已经拥有了五万八千人,但是依旧需要九千人才能满员,而这还不算他们留在苏北的东进支队以及其他地方的部队。
仔细一算,超编至少两万人,相当于又多出了一个军级作战单位。
此事在眼下说起来可是相当严重的,因为这不仅仅是多出来两万张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要知道眼下的第42集团军可是国军的正规部队,而不是八路军那种半职业军队。如果说这种事情发生在八路军当中,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毕竟八路军的诞生,是革命形势的需要,军队的任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这支军队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不是以上阵杀敌为主要任务。
这个时期的八路军、是民政、建设、军事多合一的政治集团。这样,军队的编成就不可能标准化。
没有稳定的后方,没有稳定的征兵、补充机制,没有跨区域合成化和整编的机会,部队的编制自然是没有办法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红军,2000人建立根据地,就敢编成一个军。一路征程打的只剩下几百人,照样扛着师的番号。
具体到抗战期间,超编的主要是斗争形势的需要。部队分散倒地后建立根据地,各自进行发展,能养多少兵,就敢招多少兵。一来二去,一个连长下弄出500人的队伍是常事。
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描写基本都是实际情况,一个团的部队撒出去,带回来一万多人的部队。
但是国军方面可不行,他们是正规部队,每一个人在编制内都要国民政府发放粮饷。
说是一万人,多一个人都不行,因为多出的那个人没有军饷,也没有口粮!
为此,蒋欣瑶专门找过马铮,询问他部队编制的问题。
马铮也很坦荡,直接告诉她部队的编制确实是超了,但却是没办法的事情。
毕竟之前在豫东的时候,他们为了能抽调出全部主力与日军抗衡,招募了大量的补充兵来维持后方秩序,所以当部队从豫东地区突围的时候,总兵力就达到了五万余人。
现在到了安全的地方了,你不能说不需要了就把人家遣散了吧,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而且眼下大战在即,多一些部队也是好的,必要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
蒋欣瑶也知道马铮说的是实情,也接受了他的解释,并答应为他暂时隐瞒此事。
但是军委会只会给他们拨付四万三千人的物资和粮饷,且河南地区几个保安团也已经在路上了,届时不管超编多少,多出来的粮饷都需要第42集团军自己解决。
对此,马铮并没有啥意见,这都完全不是事儿!
蒋欣瑶可能觉得两万人的军饷物资可能是个大问题,但是她却不知道,在过去这么多年来,他们铁血团可从来都没有军饷这一说。
除了抚恤金之外,部队只是偶尔给战士们发点津贴,且数量非常的少。
所以他麾下的这支部队不存在没有军饷就打不了仗的问题,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在解决了部队编制的问题之后,马铮又对全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调整!
因为,现在部队的武器装备的来源和之前有了明显的区别,这就导致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存在极大的问题。
南下之前,所部的武器装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战斗缴获,一个是自行生产!
但不管是哪一个来源,得到的武器都是日制武器,即步枪以三八式为主,轻机枪则是以歪把子为主重机枪则为九二式。
但是现在部队的武器装备来源又多了一个——上峰拨付,这样一来,一些师旅就不得不使用国民政府的制式武器,主要有中正式、汉阳造以及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等。
这些武器装备本没什么,无外乎先进一丢丢或者是落后一丢丢,但混在一起使用,这就对部队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但仔细想想就能想明白了。
单说后勤一点就能说明一切,一支部队如果只有一种步枪的话,那么他们的后勤部门只需要准备一种步枪弹就可以了。
反之,如果这支部队装备的是两种型号的步枪,那就要准备两种弹药,以此类推。
而要准备的枪弹型号越多,后勤部门的压力就越大,毕竟不是所有的弹药都能及时供应的。
所以很多时候国军战斗力弱的原因,除了国力差距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军的武器装备口径大小不一,后勤压力大,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抗战爆发之前,国军的武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这是由于民国成立之初,政出多门,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
各地军阀各有武器采购来源,自制武器更是无个制式标准,工业加工能力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
再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面,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国军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几个不能通用的变种,这样的情况导致,国民政府自身都无法准确统计出。
单步枪就有中正式、三八式、辽十三年式步枪、汉阳造、巩造九八式步枪、莫辛-纳干m1891/30步枪等多个型号,机枪这种国内产量级低的自动火力更是五花八门,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比利时等产地一应俱全。
最终在1930年国军开始了军备整顿,提倡用统一制式武器取代各种杂乱武器,但限于国力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军备的统一,在军备整编后,国军仍装备杂乱,光步枪就有4个不同口径。
而且即使口径相同的步枪,弹药也未必能通用,这就在后勤保障方面成了噩梦,军队整体协同战力异常低下。
就像战后李宗仁在回忆录敌我优劣之检讨所说的那样:抗战开始时,全国军队不下数百万人,但是五花八门,杂乱不堪。
就历史系统来说,有所谓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山西军、粤军、桂军、川军、滇军及其他各省地方军。
就训练方面来说,各军训练方法极不一致。
就装备来说,中国军队可说是全世界各种武器的陈列所,德、日、苏、意、英、美、法、捷克等一应俱全,国内的汉阳、金陵、巩县、沈阳、太原等兵工厂出品也各不同,故军队的配备,因军而异。
先不去论什么一个班装备几支步枪几挺机枪,也不去论这些枪的质量好坏,就后勤这个最简单的问题而言:“这样五花八门的武器其后勤供应怎么办。”
当时的状态是桂系主要装备的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中央军少部分德式装备,东北军是日式装备,西北军的大刀片为主,川军更是自己都没有个统一的装备。就是我们吹得最多的中正式也存在792和77两种口径,东北部队的步枪口径是65,而捷克zb式轻机枪也是两种口径共存。
这就出现了,你的部队子弹打光了,我在你的边上可是我的你用不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