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最后的鏖战(六)
面对蜂拥而至的日本鬼子,前沿的国军部队不敢怠慢,他们很清楚日军的战力构成,火炮与飞机只是辅助,真正强大的是他们的拼刺技术。
和小鬼子拼刺刀不是不行,但是想要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击溃对方,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果是原来铁血团的老部队的话,问题倒是不大,毕竟那些老兵都是接受过极其严格的白刃格斗训练,也和日军精锐部队多次面对面的厮杀过。
然而马铮从察哈尔带出来的那一万多老兵此时加起来也不到三千人了,而且还分散在四五个师当中,剩下的全都是从其它部队收拢过来的溃兵或者是新招募的新兵蛋子。
玩玩枪还可以,真要是和小鬼子拼刺刀,不但李海光没底,宋大为也没这个胆子。
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面绝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得了的,很多国军部队和日军拼刺刀,不到一个回合就崩溃了。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些鬼子兵冲入一线阵地。
“开火,给老子狠狠打的!”
在日军进入前沿阵地不到一百五十米的范围内之后,前沿的营长侯二奎下达了开火的命令。
侯二奎虽然名字有点土,但却是标准科班毕业的高材生,虽然上的并不是中央军校,只是桂系内部的军官培训班,但是就指挥水平也比一般的泥腿子强很多。
他很清楚麾下这些士兵的作战能力,200米的距离对他们的枪法来说实在是有点远,除了个别几个神枪手外,其余的空枪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只能放近了再打,这样不浪费子弹。
但是放得太近也不行,很容易被小鬼子一鼓作气冲到阵地前沿,所以150米这个距离正好。
随着侯二奎的命令,前线的将士们迅速扣动扳机,“噼里啪啦”的枪声响起的同时,密集的子弹射向冲锋而来的日伪军。
“哒哒哒!!!”
恐怖的火力在前线形成了一道死亡封锁线,顷刻间将小鬼子冲锋的队伍给拦了下来,日军的攻势瞬间缓和了下来。
但是日军方面也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况,枪声响起的瞬间,鬼子兵当即趴在了地上,所有人立即向着前沿阵地开火。
与此同时,日军队伍后面的掷弹筒手和迫击炮手迅速调整炮位,而后向着前沿的国军进行炮击。
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阵地上的轻重机枪,因为这玩意儿对于他们的步兵威胁太大,战场上一半以上的伤亡都是轻重机枪创造的。
“轰轰轰!”
在日军炮兵的打击下,前沿的多挺重机枪直接被炸毁了,轻机枪手则是不得不临时变换阵地,守军的火力受到了影响。
日军的步兵趁此机会匍匐着,向着守军阵地靠近
潢川保卫战打响的同时,胡宗南的第17兵团终于抵达了信阳,并开始在信阳城以及罗山地区布防。
不同于薛岳、张发奎等人的高调,此人悄无声息地排兵布阵,气势稳扎稳打,颇有几分力挽狂澜的样子。
关于胡宗南所部抵达信阳,所有人都是给予了厚望,包括蒋委员长本人。
胡宗南,字涛山,别号琴斋,此人可以说是国军中的一个标杆。
倒不是说他指挥水平多高,战功多大,而是他可以说是蒋委员长任人唯亲的一个标杆。
众所周知蒋委员长用人有三大标准,一大标准黄埔生,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他忠心之人与听话之人。
他这用人的三大标准可以说是世人皆知,但是在他嫡系部队中能做到这三者兼备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有着天子门生之称的胡宗南。
胡宗南是正宗的天子门生,毕业黄埔第一期,又是蒋的同乡,又忠心听话,所以在黄埔学生中,他是升职最快的一位,创造一生五个第一。
尽管胡宗南身高不足16米,其貌不扬,又是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当从黄埔毕业任少尉见习时,已近而立之年。
战乱年间,30岁之人任军长、师长者不乏其人,而他却仅是个少尉见习,换了别人,也许早脱下军装挣钱养家去了。
但他却没有放弃,因为他有耐心也有靠山。
蒋在黄埔时的一句话时常从他脑海中掠过,支撑着他:“我们算是真正的同乡,今后我们要相互提携……”
有老蒋这句话,胡宗南知道自己有出头之日。最终他熬了过来,在傲气冲天的黄埔同窗中,他包揽了诸多个第一:第一个跨进国民党将军的行列;第一个升任战区司令长官;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就升任陆军上将等等。
由于得宠,所以胡宗南自然而然的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即便是战区长官部的命令,他都敢阳奉阴违。
原本按照第五战区长官部的命令,他们要在10月13日晚上六点前抵达信阳,并就地布防。
然而,第17兵团抵达信阳的时间却是14日上午11点,比预计的时间晚了18个小时。
尽管在第17兵团抵达信阳之后就开始沿着罗山一线布防,但是依旧引起了第五战区长官部不少高级军官的不满,其中就包括李长官以及马铮等人。
兵贵神速,在眼下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极为宝贵的,胡宗南所部却硬生生的晚了十几个小时,这简直是在拿前线战士们的生命当儿戏。
因此,在胡宗南所部刚刚抵达信阳之后,马铮的弹劾电报就送到了第五战区长官部,随后又被送到了军委会。
马铮知道老蒋不会拿胡宗南怎么样,但为了前线的部队不被这支“友军”坑死,该有的姿态马铮还是要有的。
况且对于马铮而言,眼下会战的局势显然与他之前的计划并不相符合。
马铮知道武汉会战的结果,虽然国军集结了近百万大军,也一度在万家岭打的日军丢盔弃甲,但是最终武汉城还是沦陷了,所以这一次马铮不希望在重蹈覆辙。
但是眼下的战局对于国军而言,着实不是很乐观,所以马铮知道必须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办法马铮已经想到了,但是前提是能将他麾下的部队撤出来,还要有一支部队能在关键的时候挡住势如破竹的日军。
就眼下北线战场而言,只有胡宗南所部有这个实力。
但如果第17兵团就目前这个状态的话,那么马铮真心不敢将信阳一线的安危交给他们。
更重要的是,马铮还知道前世日军之所以能从北线迂回武汉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胡宗南所部违抗军令所致。
当时战局最危险的时候,李长官曾明确命令胡宗南部:“不管日军在罗山正面投入多少重兵,胡军团都必须节节抵抗,最次也须固守信阳,不支时再南下鄂北三关,以保证数十万友军的退路。”
节节抵抗,胡宗南认为能做到,顶多久算多久呗。可固守信阳,他总感到信心不足。
胡宗南不是那种敢把部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将军。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信阳城,成了一个逃跑将军。
且在丢了信阳之后,胡宗南还拒绝战区长官部南下的命令,而向西退去。
胡宗南并不怕李宗仁,他知道蒋、李之间微妙的关系,更何况李之前还倒过蒋。在蒋面前,他自恃校长更倾向于他胡某,而不是时刻可能成患的李长官。从这点上看,他觉得保住部队比保住信阳更重要。
更何况胡宗南深知部队的重要性,有哪个失去部队的将军能有好的结局。冯焕章如今没了部队,虽挂个副委员长之名,但一个师长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那些手握重兵的人,谁个不是一手遮天,叱咤一方。
因此他宁愿丢掉信阳重镇也不愿意留下和日本人死磕,所以马铮希望在自己的计划实施前将胡宗南逼上绝路,于是就有了这封弹劾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