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周易大发现》(三十六)
13、《解》里的“有孚”理念
《解》里说:“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意思是:“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迎来的吉祥,正是有了关心爱护百姓。”这才是《周易》一书里所构建的君子有孚理念的特质。
“解”是指和解。《解》篇里所立论的就是“和解”。也是围绕着和解讲述政治道理。那么如何做到和解呢?就是“有孚于小人”。即“君子”执政的根本是“有孚于小人”,才能做到和解。“有孚”是真对“小人”的。君子面对“小人”施行的是“有孚”原则,才能达到和解,故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才能施爱于百姓。”“君子有孚于小人”是个政治目的,是实现“和解”的保证,即社会和谐的保证。讲“和解”既不是敌对,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暴政与专制,而是没有争执,也没有仇视,是大家和睦相处。这就是“君子有孚于小人”的实际内涵,即先儒建构的民本思想。
《解》篇里的中心思想,是“君子”与“小人”建立和解。“君子”爱护、呵护(孚)“小人”,是实现和解的途径。当然《解》篇不是无原则的讲一团和气,而是面对“负且乘,至寇至”的这种不公的社会问题,即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的矛盾。让君子思考懂得和解的道理,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才是执政者思考的问题。只有执政者去爱护,关心百姓,这是《周易》作者向往的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
《解》篇里的“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无疑是《周易》所建构的“君子”之治政治理念的实质内涵。君子要把“有孚”做为实施安邦治国的根本行为准则。这君子“有孚”的对象,正是面对的是“小人”,就是说在位的统治者要爱护统治下的百姓。这正是《周易》所构建的民本思想,是开儒家民本思想之先河。
14、《益》篇中所体现的“有孚”理念
《益》里说:“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收益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没有过失,有了爱,并居中行事,告诉王公诸侯,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爱心兆示天下)。居中行事,告诉王公诸侯,顺从有利于效法先例,做迁都利国的大事。有了爱,惠爱之心,不用问询,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正是有了爱,才能得到被惠爱者感戴我们的恩德(即得到民众的拥护)。”
《周易》里的《益》篇是在《损》篇之后。《损》,《益》两篇文章是讲述国家经济上减损与增益的政治道理。
《损》篇里的立论是:“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损”的本义是减少,丧失。此处意是减损,在经济财富上减少了,为何会是一连串好的“判词”呢?即财富经济减损了还为何是“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的这么多的好结果呢?这么多好的判词的关键语是“有孚”。即经济财富上的减损目的是建立在“有孚”上,减损的目的是为了关爱百姓。才如此出现“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的这种代表事物发展好结果的判词。可见“有孚”体现在经济上(即国家或统治者的财富上),既使财富减损,但是为了关爱体恤(有孚)百姓,是没有害处的(如同现在中央提出的惠民、扶民政策。中央的财政减少了,但为的是关心低层百姓的生活所支出)。关心惠顾百姓而减损财富无疑是执政上的正确目的,这是“民本”的实质内容。
《益》篇里所阐述的“有孚”,同理也是“本民”的实质体现。收益的目的是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即是防患于未然,也是爱民的体现,对百姓施爱,关心爱护其治下的“小人”,反过来就会得到治下百姓(“小人”)的拥护与报答,这就是“有孚,惠我德。”
《损》,《益》里均体现了“有孚”的原则。减少经济是为了惠民,没有害咎,增加收益的目的已然是防灾之年,也是心里想着百姓,为了百姓,这样的去对待百姓,自然会得到“惠我德”的好结果。爱民,就是得民心,得民心,就是得“天下”。“惠我德”就是受恩德而回报恩德。
15、《萃》篇里的“有孚”思想
《萃》里说:“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萃》里又说:“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萃》篇中出现了三个“孚”字,这是强调“爱民”是立国行政的根本(即“以民为本”)。“萃”是指劳苦,类似后来所讲的举躬尽萃。《萃》篇讲述的是在位者应劳苦用心的去做事。而在位者劳苦用心的去做事的根本应是“有孚”(爱民)。如同毛东时代大力宣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原则。不过《周易》时代不叫为人民服务,但含义相同。那是让在位者(“君子”)去爱百姓(“小人”)。若“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这是说:“关爱百姓,不能坚守始终,将起纷乱与忧虑。若发号施令,一定遭受讥笑与耻辱。”“孚”是在位者(“君子”)劳苦工作为民的根本政治目的,所以“萃在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这是说:“在位者,既要劳苦用心的去工作(勤政为民),没有过失,又不失掉爱民的本色,自始至终应把勤政爱民做为坚守的正道,就不会出现错误,也就没有悔恨发生。”这是强调在位者既要劳苦用心的去工作,又要坚守爱民为执政的根,即“勤政爱民”的执政观。“有孚”是“君子”治国安邦的政治纲领。
16、《井》篇里的“有孚”观
《井》篇是通过水井来比喻养民,惠民,爱民的治国道理。《井》篇文章最后说:“井收勿幕,有孚元吉”。这是说:“汲井水后,不要覆盖井盖,以爱为本,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这用水井,汲水后不要盖井盖来比喻养民、惠民的政策是畅开的。才“元吉”。“元吉”的用词是指最好,最正确的行为结果。总之,这“元吉”是形容词,也是“判词”,是形容最正确,最上策的事情结果,才用“元吉”。这里所用“元吉”,正是体现“有孚”是“君子”治国理民的根本政治方针。
《井》篇是通过水井失修到修复,人们能食用井水来比喻政治上养民的道理。政治上若像水井那样长期失修,就失去了养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了人心,民心,失去民心,就失去了“天下”。
《井》就是通过对水井的一系列日常生活所见事情的描述,来比喻治国的道理。中心是为“君子”讲述的爱民,养民,取信于民的政治道理。“有孚”就是爱民的实质内涵,是先儒构建的民本理念;是后儒“民为贵,君为轻”本民思想的先声。但“民本”不是“民主”,两者虽都是政治概念,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本”思想是君主政体的治国策略,是让君主关怀百姓,以调和社会矛盾达到君主统治之目的。“民本”思想是让君主(统治者)去关怀爱护人民,后儒把“君”(包括官)与民的关系比做父子关系,这样民就是隶属于君,并不是主体的平等关系。民主政体里的主体是平等的,而民本思想里的主体是不平等的,是从属关系。“民本”不是“民主”,反而“民本”思想的强化,而制约了思想的蒙发,从而抑制了政体的产生。
17、《革》篇里的“有孚”思想
《革》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孚”字,一篇文章本没有几段内容,却有四段内容强调“有孚”这一民本思想,即执政为民理念。
我们再看一下《革》篇原文:“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巩用黄牛之革。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悔亡,有孚,改命吉。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君子豺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革》篇是论述“改命”(革命)的问题。作者是赞扬“革命”。这《革》里的“改命”,就是指打破旧局面,开创政治新局面。在《周易》之前的“命”,就是“天命”思想,《周易》里的“改命”,就是要打破旧思想,旧观念,要进行的是“革命”。但革命的根本是建立在伟大人物(“大人”),即政治巨人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人民信任与拥护而开创新局。如何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那根本就是在于爱民。这如同毛被他的人民称为伟大领袖的那样,毛把打天下的方针策略建立在为百姓(“工农”)的根本利益的宣传与践行上,才迎得穷苦人的支持。《革》里的“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就是这个道理。“革命”是建立在“大人”(即精英人物)领导与“有孚”为本的准则上,才能成功。
18、《丰》里的“有孚”信念
《丰》里说:“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这是说“盛大的局面,如同日中的太阳被黑暗遮蔽着了,中午时却出现了北斗星,这种情况使人产生疑虑和心病。若发扬爱民的精神,才得吉祥。”
《丰》篇是通过日食现象来比喻王朝政治黑暗,造成社会的衰败。但要扭转社会衰败局面,还是强调的是“有孚发若”,即把爱民的行为发扬下去。
19、《中孚》里的“有孚”思想
《周易》一书六十四篇文章中有一篇以《中孚》为名。“中孚”之意就是中正不偏的去执政爱民。
《中孚》开篇说:“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这是说“中正不偏的去爱民,即使用小猪和鱼献祭一样的吉利,利于拥有江山社稷,利于未来。”这无疑是把“有孚”做为执政纲领看待。
《中孚》里有一段拟人化的鸟儿问答,即仙鹤鸟和其小仙鹤的和答,无疑表明“中孚”思想内涵。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段话直译是:“仙鹤鸟在树荫下鸣叫,它的小鹤鸟在旁应答。我有好酒,愿与你一同共享。”“鸣鹤在阴”意境极美,音韵节奏是诗之特性。“其子和之”洋溢着亲子之间最自然的交流和感动。“爵”是酒器,“好爵”表示是装有美酒。“靡”有望风披靡,倾心醉倒之意。这句子虽是运用的比兴手法,但通过比喻,无疑揭示了“中孚”思想内涵,即上下(“君子”与“小人”)应建立的亲和关系。
“孚”本义是大人用手抚爱小子。《说文》解释为“禽鸟伏卵”。同理是一种母爱的体现,这在《姤》里无疑得到证实。
《姤》文里说:“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豖孚蹢躅。”表现了母猪哺乳小猪的天性母爱本能。这里所用“孚”字,表情达意,再么恰当不过了。“孚”的含义,用在政治上,就是“爱民”之本义。让“君子”(统治者)如同母爱般的呵护与关爱“小人”(被统治者)。所体现的是“上”对“下”,“君”对“民”的体恤爱护之意,也就是所说的“民本”之思想。
这段“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现体了“中孚”的核心思想,也是先儒构建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令人神往的和谐社会。
老鹤鸟与它的小鹤鸟的一唱一答拟人化的象征,诠释了“孚”的政治内涵。通过这一段美伦美奂,如诗如画的表现,给人是一种多么美好与和谐社会的向往。“我有好酒,吾与你一同共享”的大同世界,这就是《周易》里构建的和谐共享的理想社会。这种和谐社会,就是建立在“君子有孚于小人”的执政理念之上的希望结果。
《中孚》里又说:“有孚挛如,无咎。”这意思是:“有了爱,才能联结人心,没有害咎”。这正是《周易》作者希望实现和谐社会之根本。
20、《未济》里表述的“有孚”理念
《未济》是《周易》一书六十四篇文章的最后一篇。“未济”直译是“涉河没有成功”。如同孙中山临终遗言,告诫其党的同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乃需努力”的道理那样。这“未济”的意思也是告诫“君子”们,事业尚没有成功,前进的道路还很曲折,应继续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应是“坚守正道,前途才吉祥,没有悔恨,君子的使命与光荣,在于爱民,这是正确的方向。”这就是“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的含义。这也是君子努力向前应坚守的根本。“有了爱民,也就有了礼仪规范,没有过失。而如同过河水浸湿到头顶,那正是丧失了爱民,才导致灭顶之灾的发生”。(“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这是从“有孚”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其政治道理,既坚守,还是背离“有孚”其结果是两种的前途命运。
《未济》的中心思想是表述“君子之光,有孚,吉”的政治理念。强调了“有孚”做为君子安邦治国的执政根本准则。“有了爱民为本,就有了上下的礼仪规范,若是丧失了爱民的原则,就如同过河水没了头顶,就引来的是灭顶之灾”(“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这是告诫统治者,应清醒的认识危险是来自于失掉爱民。也就是失去民心,就会推翻统治地位。这是教育君子时刻要牢记爱民是安邦治国的根本。
《周易》里的“有孚”,无疑表述的是君子之治的执政原则。君子是治国的主体,而“有孚”则是治国主体施政的内容,即对“小人”实施的爱。这就是先儒构建的“民本”理念。
从《周易》一书里的“有孚”之论来看,充分说明《周易》这部政治哲学,是要构建“道德之国”,而不是“上帝之国”,也不是专制之国。《周易》里的政治学说,是要建立和谐社会。而和谐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有孚”(爱)之上。“有孚”的政治内涵就是让“君子”(统治者)爱“小人”(被统治的百姓)。这就是后儒孔孟所讲的“仁政”(或“王政”),后儒用“仁爱”取代了“有孚”,但政治内涵则是一脉相承的。
“君子”治国之道,是“有孚”,“有孚”成为“君子”执政的政治原则,方针,即遵循“有孚在道。”
“君子”与“小人”之间建立起和谐,就是“君子有孚于小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有孚”成为统治者(君子)与被统治者(小人)通向和谐的连结纽带与桥梁。
《周易》表述的“有孚”,无疑是“民本”政治理念。让统治者行施“仁政”(爱人)才能出现“有孚,惠我德”的上下受恩相报的“和谐”相处的社会。“君子”爱“小人”,“小人”再“惠德”给“君子”,上下和谐,就出现君爱民,民忠君的“理想国”。
总之,《周易》其主体而论,是一部“君子论”,是为“君子”之治提供实现政治目的途径和方案,即”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一部政治哲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