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四十三章 张伯端—师承?传承? 上
相较张伯端的生卒时间以及是临海人还是天台人的籍贯问题来说,他的师承和传承的问题就更不能马虎,不言而喻。
同样,张伯端的师承至今还没有定论,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和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大体上得到一致认可的是张伯端于1067年到桂林知府陆诜手下任职,1069年随他迁调去了成都。在成都天回寺张伯端遇到一位真人,得其传授仙法,“其言甚简,其要不繁”,使人“雾开日莹,尘尽鉴明”,这就是成都遇师,而这位真人就是大家特别想知道是谁的张伯端的那位神秘的师傅。查遍所有资料,无论是张伯端自己,还是他的弟子,都没有说过这位真人是谁,就连姓什么也不知道,于是有人猜测说是吕洞宾,有人说是陈抟,还有人说是刘海蟾,总之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下面就把主要的观点说一说,再简单说一下本人的拙见。
前面已经讲过吕洞宾和陈抟,这里就不再重复,先简单交待一下刘海蟾。
我们虽然没有开单章专门讲刘海蟾,并不是说他在道教发展史上不重要或者没什么名气,相反,他在民间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关于刘海蟾的传说很多,早在明代时,《列仙全传》就把他列为八仙之一,只不过最后被张果老顶替了下去。另外在民间还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算是半个财神,大量出现在年画、板画里面。那只三条腿的金蟾呢,则大量出现在一些营业场所里面,被很多铜钱包围着踞在收银台上。当然各位可能有一个疑问,刘海和刘海蟾是一个人吗?回答是肯定的。
刘海蟾本来叫刘元英,开始修道以后就号称海蟾子,只不过当时常被人省去“子”,直接以海蟾呼之了。在南宋时,北方道教是以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和王重阳为全真北宗五祖,刘海蟾得到的是陈抟的传承,这还是基本可信的。至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一些典籍中称他是得钟离权、吕洞宾真传,由于时间上存在问题所以并不可靠。当然这类问题前面见得也多了,毕竟仙人的寿命不是问题,几百年、上千年以后还出来行走传道收徒也就顺理成章的嘛。
需要说明的是,南、北两宗的五祖的传承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从钟吕到陈抟,都是兼容并蓄发展的,南北宗同样也互有传承,所以道统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是随着长期的南北政权的分隔,道教在南北交流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二者发展才渐渐产生变化,总体上看北宗近禅,而南宗近道,大家在后面的讲解中可以慢慢体悟。
在这里讲的是张伯端的传承问题,他向下的传承后面再讲,关键是他传承自什么人,为什么就把南宗和北宗视都视为了钟吕、陈抟一脉?
接着,我们先解决一下张伯端在成都到底遇上的是不是刘海蟾的问题。
首先张伯端是在1070年左右到的成都,那时的刘海蟾至少应该是一百八十岁左右了,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还是低到了一定程度了。
其次,张伯端在《悟真篇》的序中写道“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这里提到了真人,但并未说明是何人,如果真得了刘海蟾的真传,那么在这里不应该只一句真人的春秋笔法了。就连和谁去了成都都要交待一下是陆诜,更何况是传他真经的老师呢?要知道三教兼修的张伯端和其他古代儒家一样,是极为尊重老师的,老师的名讳哪里会不铭记?所以,有学者得到了他是——梦到了真人,梦里学到了金丹之法。之所以这么认为,当然还有那个“感”字。您还别感觉可笑,这种事情自古就有很多先例,从理论上也说得通,但事实怎么样却只能呵呵了。
那么比较可靠的说法呢,个人感觉是他得到了陈抟、刘海蟾等一脉的一些典籍,通过学习以后融会贯通,感觉得此仙法如在梦中,才有这样的记载。
有些人可能感觉你这样说更没有说服力,纯粹是自己瞎想的,ok,那么我们再对“真人”这个词进行一下拓展。
早在这部书的第一篇中就解释过“真人”的概念。在先秦时期,真人一般是指神人,是完全区别于凡人的。自唐以后,有皇帝会封一些高道为真人,比如唐明皇就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和这些先贤相比,后世的道士们就很少有能受到真人封号的,即使是有,一般也都是死后若干年才有可能受封的。北宋期间,极少有皇帝加封真人的事情,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这里只是想和道友们说明一下,北宋以前“真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封的,真人的称号也不是随便哪位都有的资格用的。南宋以后,真人的称号就被封得有些滥,不太值钱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据考证,刘海蟾被封为真人是到了元朝的事情了,是被忽必烈封为了“明悟弘道真君”,而且还是搭了丘处机的顺风车,当然是在丘处机死了22年以后才被封的。
由此可见,张伯端在成都那时候刘海蟾还不是真人,也没人会随便称他为真人的。
在《悟真篇》中还有一首七言绝句:
梦谒西华到九天,
真人授我指玄篇。
其中简要无多语,
只要教人炼汞铅。
由于古人传抄的问题,此诗的细节有些不同的版本,好在都明确了张伯端得到真人传授《指玄篇》,同样提到了真人,当然同样是没有明确说这位真人是谁。再结合序中的那一句“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两相印证,就有学者想到了,如果知道《指玄篇》是谁写的,岂不是就知道了这位真人是谁了?没那么简单。
在1070年以前,至少有张白、陈抟和吕洞宾这三个人写过《指玄篇》,恰恰刘海蟾是没有写过此文,所以再一次把刘海蟾排除了。
有道友说,为什么我在网上搜的,还有那么多学者发论文说成都那位就是刘海蟾呢?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那么张伯端“梦谒”的人基本上就在这三个人中选了,具体是谁呢?
先看张白,记载这位的史料不多,在《括异志》中记载,1070年时张白至少也是百岁老人了,也没有记载他被封过真人,更很难考证他去过成都,且此人也没有修习过道家的内丹术,基本上就和道教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先排除这位张白先生。
接着再看陈抟。陈抟是在989年去世的,且柴荣给他赐号“白云先生”,赵光义也赐号“希夷先生”,您瞧,如此高人尚且没有被封为真人,也足见真人的称号不是随便给的。不过陈抟的身份和地位肯定是足够张伯端敬仰了,梦到他传授真经似乎也说得过去。
前面说过,陈抟的作品大多都没能流传下来,这部《指玄篇》一样缺失很多,不过从佚文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可以看出它在丹道中的影响办不可能小,实事上它对张伯端也有重要的影响。有人还指出来“西华”就是指西岳华山,也正好符合陈抟在华山的身分,不过这些证据还是稍显牵强,不能由此就推断出这位真人就是陈抟。
没关系,为了把陈抟就是这位真人的事情办成铁案,于是又有学者从陈抟的亲传弟子张无梦那里进一步寻来了支持。
张无梦是长期在天台山隐居的,这可以从宋真宗亲赐的“送张无梦归天台山”诗中得到确认:
混元为教合醇精,视之无迹听无声。
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沈冥。
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
乘兴偶然辞润户,谈真俄尔谒王庭。
顺风已是闻宗旨,枕石还期适性情。
玉帛簪缨非所重,长歌聊复宠归程。
诗成时间大约是在1012年,期间张无梦已在天台山隐居好几年了。经考证,张无梦大约在1000年到1044年间一直没有离开过天台山,如果前面分析的张伯端生卒时间准确的话,那么就是在他被流放之前,大概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和张无梦同时在天台活动的,所以学者推断张伯端是有时间,也有机会拜访张无梦,从而从张无梦那里接触到陈抟的无极思想的,这是其一。
其二,皇帝的诗中提到了“混元为教”,这在侧面证明了混元教派在当时有很大的名气。据宋代天台宗僧人志磐整理的《佛祖统纪》记载:“天台张平叔少传混元道”,在《历世真仙体道仙鉴》中也有张伯端“浪迹云水,晚传混元之道而未备,孜孜访问,遍历四方”的记载,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到一些什么?或许张伯端在天台期间因为混元道的名气,主动拜访张无梦,向他学过内丹道,当然,这同样只是推测,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