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54章 土楼
“博物馆本身也是对海东历史文化的一次展示,张锦秋学姐用唐风建筑设计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让游客一看见这座博物馆便可以领略到大唐风华的魅力;我们海东省博物馆也理应如此,以海东历史文化的精髓为基础。”
“同时采用更加现代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新意来,同时结合南江市的整体城市环境、地块周边的具体情况,给出最终的方案!”
这个答案让诸位领导很是满意,他们想要的不就是这样么?既要有老的东西,也要有新的东西,于是马上就有人问道,“那么,小林同志,如果按照你的想法设计,大概需要多久能拿出概念草案来!”
为了这个项目,他们可是开了不少次会,现在连这些领导都熟悉建筑设计工作的标准流程了,知道概念草图完成之后,才能沟通其它东西。
“一个月吧!一个月之后,我带概念草案过来向各位领导汇报。”林楼想了想回答道。
这个时间有些出乎大家的预料,所以林楼继续解释道,“想要做好如此重大的项目,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准备工作自然长了些;贝先生当初设计香山饭店项目,上下香山不知道多少次,最终才拿出了这样的草案。”
“我虽然是海东省人,对海东的传统建筑文化不算陌生,但那也只是泛泛而言,所以必须要先认真研究研究,同时对地块进行更加细致的考察,了解每一个细节之后才能开始设计工作!”这还得先找到灵感,要是没有灵感,那就更哭了。
这个时间可比省院、市院当初完成第一版概念草图要久得多,不过领导们转念一想,这也是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么,人家愿意花这么大力气准备这个项目,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所以也就接受了。
甚至还体谅地说道,“一切以项目的质量为上,只要能为海东省带来一座能够展示出海东历史文化的经典建筑来,多花点时间也是应该的!那咱们就等下个月再沟通吧。”
林楼估摸着,这也是他已经在建筑界树立起声望的缘故,要是换成一般的建筑师,估计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当然,要是一般的建筑师,也拿不到这样的项目。
会议结束,林楼继续留在南江市进行考察,第二天便又回到老博物馆,拍摄照片、绘制手绘,虽然照相机可以记录下更精确的影像,但手绘的作用依旧无法取代;手绘完成的过程就是对地块的进一步了解。
对地块有了细致的了解之后,林楼又去海东各地开始考察那里的经典建筑,先在南江市看了老城区的坊街,然后又去乡下看了几座保存完整的大厝,再去外地认真研究了那些风格各不相同的经典建筑。
在海东省呆了半个月,林楼他们才带着大堆资料返回京城,等补完这两周缺的课之后,林楼便开始召集事务所的员工开会讨论草案了。
“资料大家这几天都看过了,要求大家也都知道了;还是和以前一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吧!”林楼说道,先让其他人发言,既可以获取有用的信息,也能培养他们的能力,所以如今在他这儿已经形成了惯例。
要是自己先说自己的方案,那大家伙一看林工的方案这么好,我那点破东西还拿出来说什么啊,还是收起来得了,长此以往,他们的能力还怎么提升?
现在他们或许还拿不出太好的方案,可是只要大家能够认真准备,然后再讨论分析优劣,就肯定会得到提升,次数多了,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相较于收获,浪费的那点时间根本不值一提,大家伙也都习惯了这么做法,他们能够体会到这种方式的好处,于是发言也非常踊跃。
“我先来说说我的想法吧!”徐家平连忙说道,他最清楚林楼的习惯,在前期讨论中,谁的想法更好,谁就更有可能获得参与这个项目的机会。
如今这个项目可是省博物馆,全国放到一块儿算,这样的机会估计也只有三十来次,每一座都是建筑界关注的重点,重要意义肯定不弱于奥体中心项目,要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甚至还要超过。
毕竟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留名建筑史的经典博物馆项目有很多,体育场馆却不见多少,自己要是能够参与这样的项目,将来那可是厚厚的一份资历啊!
林楼点点头示意他先说,徐家平虽然没跟他们一起去海东省参观考察,可带回来的资料他研究的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说出来的东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他没有从建筑外形、使用功能说起,反倒是另辟蹊径说起了建材,“我觉得建筑材料也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的建筑材料,塑造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比如南方的竹屋、西北的窑洞等等。”
“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使用海东省特产的建筑材料?海东省是石雕石材大省,石材种类繁多,对建筑形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海东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红砖白石、飞檐翘然,建造这种房子使用了特殊的砖石结构,墙基和墙的下半部分,一般是石头砌成,再往上是砖石结合,或者砖头;充当填缝的是壳灰,即海里面的贝壳烧成的灰;三者有机结合,人们称为‘出砖入石’,砖石互相依存,可以轻松应对沿海大台风,即使历经百年沧桑,房子也可巍然屹立。”
“所以我们在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海东省的石材资源和加工技法运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海东省的历史风貌,也能节省成本,毕竟海东省就产石材,这可比从外地运送建筑材料过去便宜多了。”
徐家平讲完,大家开始了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好在林楼这儿谈事情向来都是就事论事,都是奔着互相提高的目的去的,就算被人指出问题也不会觉得丢了面子,反而会因为有了新的收获而喜悦。
“徐老师的建议不错,不过海东传统建筑可不只有石材啊,一些木结构的应用也非常精妙,同时在砖瓦泥土等建筑材料领域,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石材好是好,可是有点显得过于笨重了吧?而且加工难度比较大,这会不会增加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另外,石材重量大,南江市又不产石材,光运费就不是小数目,总体而言似乎也没有起到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作用。”
“可以用来做地基,或者使用钢筋水泥做基础,然后用石材来做外立面么!”
“但是究竟该选择哪种石材?刚才徐老师也说了,海东省的石材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各有特色,想要从中选出一种能够代表海东省的石材出来,这也不容易吧?”
“现在概念方案还没有出来呢,就考虑建筑材料是不是早了点?”
“这不冲突,这也是提供一种思路么!”
大家伙议论一番,暂且有了结论,使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建造博物馆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也不能因此拘束了设计思路,能在设计中用上这些建筑材料固然最好,要是因为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放弃,也不会觉得可惜。
正如徐家平刚才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一个思路,前期的讨论就是这样,各种思路的碰撞,才能绽放出灵感的火花。
“我来说说吧,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就说说对这个项目园林景观的看法吧!”徐家平之后,轮到李庆熙出场了。
“博物馆位于市政公园之内,而这座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南江市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在这样的地方做景观,肯定不能破坏公园的整体风格。”
“原来的公园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海东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所以我的方案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从目前来讲,学界对海东园林的研究远不如苏州园林以及北方皇家园林这么深入,成果不多,很多东西只能自己总结。”
“根据我的总结,海东园林具备以下特征: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在具体的细节上,与苏州园林有较大不同。”
“建构筑物是构成海东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海东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海东盛产的花岗岩;园林植物以乡土果树为主……”
“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海东园林趋向小型化、家庭化、生活化,以小景取胜,颇有小家碧玉之风采……”
“我的方案是参考海东园林的这些特征,并结合博物馆的具体建筑形态进行设计,这是几张概念图,请大家多给意见。”说完李庆熙拿出几张草图放在桌上。
“就李老师这段分析,我觉得完全可以整理出来发在《中国园林》上么!李老师这可是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啊!”有人笑道。
《中国园林》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园林期刊,李庆熙早些时候想要在上面发篇文章还挺费力的,至于现在么,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只要编辑看到他的名字,绝对给过,而且还会插队提前发表。
他在接触了国内外不同风格的园林以及理论之后,现在已经是国内园林景观领域的权威人士了,也就是年龄稍微差了点,暂且只能在各种相关协会里当个理事什么的,不过只要再过些年,他当会长肯定没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就没有徐家平刚才那么多了,一来这个问题比建筑材料更为专业,二来李庆熙的话也让人挑不出多少毛病来。
“李老师的想法倒是和我一样!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肯定不能破坏公园的整体环境,既然周围的园林景观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那么我们就继续延续这种风格,不过在细节上,还是可以加一些新东西的。”林楼也是一样的看法。
众人继续发言,各自阐述了各自的看法,或是从其中的一个点出发,或是拿出自己的概念方案来供大家讨论。
就连曹凯也不甘寂寞,拿出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海东民族的燕尾脊非常有特色的,所以就设计了这么一个小展馆。”
“呦,这个设计我可是有点眼熟啊,这是参考了南江大学大礼堂的设计吧?”林楼一看图纸就乐了,这屋脊的形式和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手绘素描的第一个项目颇为相似。
“对,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能够很好地把海东民居的风格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曹凯点头道。
“屋脊和楼体的结合非常自然,而且采用了许多比南江大学大礼堂更现代的设计风格,虽然还有种种瑕疵,但路子是对的!你可以继续修改这份设计。”众人评价过后,林楼巴稿子还给了他。
虽然还不够成熟,而且借鉴的东西比较多,但从这份设计图纸上,林楼已经能看出他的天赋。
这下曹凯可是高兴坏了,以前都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现在终于可以尝试做自己的设计了,虽然林楼没有承诺肯定会采用这份方案,他还是很开心。
大家伙继续发言,等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林楼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什么建筑形式才是海东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伙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