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22章 双战线,法律与战争(二)
11月27日。从意大利抵达匈牙利进行访问的莫里循在匈牙利一家餐厅里,与匈牙利法务部长与外交部长一起吃饭。到了后天,莫里循就要踏上返回中国的行程。莫里循向两位表达了这几天招待的感谢。
外交部长很轻松的接受了感谢。毕竟匈牙利已经决定与中国建交,以后有的是时间打招呼。等这两人交谈完,匈牙利法务部长问道:“莫里循阁下,如果从血缘上讲,我们与中国是远亲。而布达佩斯大学在欧洲也是数得上历史悠久的大学,不知为何没有邀请布达佩斯法学院的人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他个人并不想谈及此事。就笑道:“我会向国内汇报此事。不知匈牙利还有其他希望么?”
法务大臣斩钉截铁的答道:“绝不能让罗马尼亚加入国际法庭。”
这话差点把莫里循真的逗乐了。不过莫里循涵养不错,还是忍住了。只是点头表示会向国内汇报此事。
1925年12月14日,中、英、法、德、意、奥、匈,七国的法学专家在上海正式宣布东亚国际法庭成立,审理澳新军团屠杀案件。
最先成里的是主席团,主席团共12人,七国每国都有一个固定名额,其他5个名额由自荐与推荐的方式选出。主席团的工作并非参与审理,而是负责对国际法庭的工作进行安排。
最先前来的法学专家们虽然没有带自己的行李,带来的沉重行李中是大量法学专家资料。经过一番遴选,以及各种电报往来。1926年1月6日,主席团完成了组建。
1月7日,主席团正式发布了公文,‘主席团认为,苏联的法律水平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主席团表示,感谢苏联法律界人士对加入审判的热情。主席团保证,最新的法学研究报告也发给苏联。但是,苏联法学界人士申请加入亚洲国际法庭的申请没有得到通过。’
为此,《国民日报》在1月8日发表了新闻,‘何锐主席邀请苏联驻华大使共进晚餐’。大家都是外交老手,很清楚这次晚餐主要是何锐向苏联方面表达友好的态度。
然而1月9日,英日间正式缔结同盟。头一批3个师团的日本部队上船出发,依照盟约义务前往缅甸参战。
为了采访亚洲国际法庭,各列强国向中国派遣了不少记者,记者们头一天觉得何锐是在向苏联表示歉意,现在又考虑起中苏之间是否存在更多的战略合作可能。
想直接采访中国政府,需要等政府定期新闻发布会。与之相比,采访中国民众就非常容易,在上海这座贸易城市,记者们到处采访。
日本派兵的这消息在中国引发了不小的反响,中国民众都对死性不改的日本感到了强烈的厌恶。比起对英国的恐惧,日本军队的加入反倒冲淡了不少民众的担忧情绪。毕竟东北政府一个地方政权都能击败日本,此时距离中国统一近两年,这两年国内太平。既然击败日本一次,就能击败日本第二次。
上海是一座贸易都市,受外国影响很大,对外国的了解也远超中国其他地区。如果是以前,以上海本地民众对英日的印象,定然是惶惶不可终日。没想到上海民众虽然怕,却也只在正常范围内。那些没来过中国的记者们到不觉得很稀奇,曾经来过中国的外国记者感受就完全不同。
英国记者对上海这十里洋场十分熟悉,觉得有个地方大概能采访出些不同的看法。便前往圣约翰大学。到了学校,记者就见校园里面即便谈不上门可罗雀,学生数量也很是稀少。不由得颇为讶异。
这圣约翰大学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是上海政商名流与富家子弟非常器重的大学,曾经是学生众多,下课后校园中摩肩接踵的名校。两年不到就变得如此萧条,着实令人讶异。
此时也来不及去采访学生,英国记者直接前往校长室。进了办公楼,里面颇为安静,虽然一些办公室的门开着,里头也有教师。但几名英国记者在走廊里经过,听到的竟然只有他们几人的脚步声,空旷阴森的感觉令记者们感觉很不对劲。
校长还是以前的校长,只是看上去无精打采。听英国记者自报家门,校长总算是有了些精神。听完记者的问题,校长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看法有机会在报纸上刊登而兴奋,却是有些心灰意冷的答道:“中国传统是以能进入政界为荣,自从何锐政府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公务员考试,圣约翰大学连续两年,每年都只有一人考上。而且每次考上的人,都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英国的政商名流与附加子弟也是以能进入政界为最高目标,只有着实没机会的,才会考虑从商或者干点别的行当。不仅是英国,各个列强国家都一样。英国记者听了校长的解释,已经大概有了些思路,圣约翰大学能够在中国获得地位,最大原因是它的外国背景。
彼时外国比中国强,这种背景自然大有好处。何锐政权建立,意味着在中国,强弱发生了逆转。富贵之家虽然未必真的喜欢何锐,但富贵之家对强弱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及时转换门厅乃是富贵之家的保命法门。
更何况上了圣约翰大学,就等于断绝了进入政界的可能。富贵之家怎么可能在这时候再将自己的子弟送到这里来。
正考虑着怎么组织一篇新闻稿,圣约翰大学校长又补充了一句,“对了,那两人都不是教徒。他们都是无神论者。”
这话补充了记者们的认知。一个教会大学里面存在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不是说绝无仅有。但是两名考入公务员的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兼具强烈民族主义和坚定的无神论。圣约翰大学招生的时候定然有筛选,是要先将这类人剔除掉。如果圣约翰大学里面的学生都是向这方向发展,这所大学大概就会先被学生们给拆了。
此时英国记者们都没兴趣采访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对于战争的看法,一篇中国政府鼓动民族主义以及迫害宗教的文章开始酝酿。很快,这篇文章就出现在了英国报纸上。
两天后,一篇中国文章也出现在英国左翼报刊上,‘英国攻击别国的民族主义的同时,自己正在搞着更激烈的民族主义煽动。这就是年轻文明的特色,因为经验少而不自觉的搞出掩耳盗铃的把戏。这就如三岁小孩子拉了裤子,不敢让成年人知道,就故意装着去找气味来源,结果只是把整个屋子里弄的都是气味。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早就对宗教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总结。个人愿意相信什么宗教,是宗教自由。这并不该受到打击。而任何传教活动,都是商业活动。国家对于商业活动有着全面管辖的权力。
英国为了图谋更巨大的商业利益,用宗教来包裹商业,也是掩耳盗铃,混淆视听的一种手段。如果英国民众对此无法理解,就可以了解一下圣公会到底有多少土地、房产、各种捐赠以及通过捐赠进行的洗钱行为。
……英国人民,当你们看到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大人物’的时候,他们带给你们的压迫感,以及你们自己感受到的无力感,是因为那些人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隐藏起来。就如英国国教的主教们用华丽的法袍包裹住他们的身体,让大家只看到他们的外貌,营造出他们高深莫测的形象。
只要知道了他们能够走到这里的运行原理,大家就能用看待正常人的视角看待他们。到如果大家对这些有兴趣的话,可以投书xx报。不管是想提出问题,或者是想介绍自己对这些背后逻辑的认知,我们都会尽力回复或者刊登……’
中国人竟然干涉起英国内政来!此事对英国内务部造成了巨大的刺激,很快“中国干涉英国内政”的新闻在比较右翼的报纸上刊登出来。一时间,因为战争而对中国有着恶劣印象的民众开始对左翼报纸开始了抨击。英国国内的反华气氛更浓烈了许多。
下层的反华以怒骂为主。中层的反华就显得高端许多,不少有着高中以及大学学历的英国人投书报纸或者向政府请愿,请求英国组织最好的司法专家前往中国,为审理澳新军团的案件提供法律帮助。
这些英国人其实颇为气愤,这气愤源自于他们感受到了中国的轻蔑。中国居然敢看不起英国?面对这样的挑战,大英帝国必须用最强的学术实力向中国人证明,英国才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
受过教育的英国中层们的态度让英国上层感觉有些失望,说这些人啥也不懂吧?他们还真的受过教育。说这些人受过教育吧,可这些人完全没搞明白亚洲国际法庭到底是怎么回事。
英国司法界积累数百年,说他们真的不懂办案?那肯定不至于。
但现实是,澳新军团的确搞出了大屠杀,而且被人赃并获。英国司法界越是秉公办案,澳新军团就越是无法逃脱。所以英国政府最希望的是此事能赶紧结束,最好是无人再提。
把案情搞的越清楚,审判越公正,时间拖得越长,被暴露出来的内情就越多。
不能说那帮英国中层不爱英国,但是那帮中层眼中的英国和上层眼中的英国很明显不是一个英国。
所以对于中层的反应,英国政府仿佛完全没听到没看到,他们只希望此事能够尽快结束,至少在英国国内早日结束。
1。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