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83章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第二年,要求皇帝用的衣服用具,金银珠宝全部销毁。后妃以下宫内人,都不准穿金戴银。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玉饰,四品用金饰,五品用银饰,其他人不允许使用。天下人不准再采珠玉、织锦绣等奢侈品。同时撤销了两京的织锦坊。
中国人的习惯从来都是有胭粉抹在脸上,要是有两个钱儿,最怕的就是别人不知道,怕不得把金子都贴脸上。可李隆基却把装饰门面的这些东西都收了起来,这又是为啥子呢?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他的财政出现了问题。
唐朝的财政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尤其是在中宗睿宗两朝。如果追溯根源,还得从唐初的体制上说起。
隋朝末年,全国总人口在四千五百万到五千万之间,大约八百多万户,平均一户五至六人。而在唐初的时候,统计人口却只有两百多万户,也就是说人口在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左右。
两朝交替之间,为什么会减少那么多的人口呢?难道是战争夺走了这三千多万人口的性命吧?
非也!战争确实是造成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绝对没有减少那么多。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没有被统计在册。
唐初的官僚体制效率低下,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大规模的人口普查。这部分人被遗漏了!
这些被遗忘的人群不但不用服兵役,而且还不用缴各种税,造成了国家的税源严重的不足。税收是一个国家的乳汁,乳汁都没了,怎么养活这么庞大的帝国。
士兵的工资,官员俸禄,备战用的粮草,哪一样也离不开白花花的银子。收入有限,支出却越来越高,这可不大妙!
所以李隆基才做出了紧衣缩食的决定。同时,为了减少开支,在姚崇的建议下,李隆基还淘汰了和尚尼姑一万两千多人。
这和尚尼姑又与大唐的经济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些人里有一大部分都是假的。
一些有钱的皇亲国戚为了死后不下地狱,都比着建造佛寺积德,有寺庙就得有工作人员,寺庙里的工作人员自然就是和尚尼姑。本来愿意剃度的和尚尼姑完全可以维持原来的寺庙需要。但这么大规模的建造,和尚明显就短缺了。
这些大户人家招不来那么多的和尚,就让自家的家丁剃发为僧。而和尚和尼姑是不用缴税服役的,本就很富有的这些人,又逃避了一大笔税收支出。就这样,唐朝的和尚越来越多。
当时的长安街头,走在路上非常的耀眼,因为到处都是光头的和尚,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这些和尚尼姑不但不用缴税服役,每天还要张嘴吃喝。最关键的是他们不但不能保护百姓的平安,偶尔还冒出几个像薛怀义那样的搅乱天下的贼秃。
这些人实在是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李隆基一声令下,还俗了一万二千人。寺庙所拥有的土地凡是非法所得一律由国没收,没有许可证的寺院全部拆除。
和尚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财政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粮食的运输问题。
前面咱们说过,武后迁都洛阳后,除了701年到703年返回长安等了两年,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洛阳的。一方面有她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怕二人来向她索命,而不敢在长安皇宫内居住的原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洛阳靠近产粮重地的中部平原,而且因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粮食的运输比长安要容易得多。
李显登基后,因为韦氏的家族根据地在长安一带,她极力怂恿李显回到长安,怕老婆的李显只能遵从韦氏的意见迁回长安。这样一来,京畿的后勤供应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京畿人口将近百万,又处于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的关中地区,粮食的供给根本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只能依靠外运。
水运,只有顺着黄河和渭水而上到长安,而黄河河道的淤塞让这条水路变成了绝路。
陆运的成本又太高,十袋粮食运到长安,可能只剩下一袋了。那时候没有机动车,一次运输要靠人力走几十天。承担运输任务的民工也需要吃饭,消耗掉的粮食远比运到的要多。这样肯定也是不行的!
自产的粮食不够吃,运来的成本又太高,怎么办?总不能让京师的官员和人民饿着肚子吧?
有人给李隆基出了个主意,将整个朝廷迁往洛阳。
朝廷迁往洛阳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武则天的时候,整个朝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阳办公。这样一来,粮食由东部平原通过运河运往洛阳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朝廷的搬迁,势必会带走大量的官员及其家属、佣人,这样一来,京畿地区的供给就大幅度的减少了。
没钱就得想没钱的办法!李隆基同意了迁往洛阳。
但在走之前,又发生了一件怪事,让他东迁的计划又有所动摇。公元717年正月初二,供奉祖先的太庙有几间屋子坍塌。
迷信的说法,祖宗的房子塌了,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找个人算算吧!李隆基占卜吉凶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找的人并不是专业算命术士,而是宰相宋璟和苏颋。
宋璟是个好宰相,却不具备战略性的眼光,他并没有看到朝廷东迁洛阳的紧迫性。“陛下守孝三年未满就要出行,怕是不合天意,所以有此征兆,不如暂缓东迁。”
想想也对,老爹尸骨未寒,自已就跑到东都洛阳去了,是有些说不过去,但眼前的缺粮却更要命。
再找个人问问吧!李隆基又找到了姚崇,姚崇虽然已不是宰相了,仍是朝中大员。听过李隆基的担心后,务实的姚崇一句话就打消了他的顾虑。
“太庙的材料年岁都太长了,一定会腐朽,只不过正好跟陛下出行的时间吻合,别听他们瞎逼逼!因为关中欠收才去洛阳,各方面都已经准备好了,赶紧按原定日期出发。至于太庙,重修一下就完了!”
姚崇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向来都是直指要害,从不考虑不切实际的问题。有时需要处理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的就好解决了。姚崇就是善于抓主要矛盾的人。
重建太庙和迁都洛阳哪一个更重要,一目了然,在姚崇的心里,讨论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
姚崇的态度坚定了李隆基的信心。走吧,去洛阳!
正月初十,李隆基出驾东都。二十多天后,整个朝廷跟着李隆基到了洛阳。
此时的李隆基,其实还面临着一个比较严重的经济问题,这个问题也导致了宰相宋璟的下台。
唐玄宗期间,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有好有次。可能有看官会问道,这钱币都是以铜所铸,怎么会有好有次呢?这还要从唐朝的钱币铸造说起。
唐朝初期,使用的仍是隋朝的五铢钱。武德四年七月,李渊废除了五铢钱,开始自行铸造钱币,叫开元通宝钱,一枚重二铢四。管理造币官方机构叫钱监,这相当于现在人民银行下属的造币公司。
注意,此时是不允许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如果私自铸造钱币就是死罪,全家都会抄没。
但这一规定也有例外。李渊规定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也就是说李世民、李元吉、裴寂这三位建国功臣是有铸币权的。这是一种极其特殊的荣誉。要知道货币发行几乎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的权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
大道无形的世界第一大财阀罗斯柴尔德的创始人梅耶也曾说过,“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可见货币发行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货币发行简单说来,就是铸造钱币。谁有这个权力,谁就是天下最大的富翁了。只要开足马力铸钱,就有源源不断财富,什么都不用做,躺着在就把钱赚了。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一定会有人铤而走险,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私人铸造的钱币。既然是私自铸造的,质量肯定是无法保证的。
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些私自铸造的人就会偷工减料,明明需要二株四的铜铸一枚开元通宝,可能变成了一株八,进而变成一株四。就这样,市面上开始出现了质量不一的各种钱币,这些不足值的当时被称为恶钱,也就是劣币。
当时这种劣币发行最猖厥的地方要属郴、衡二州了,那里私铸的钱币,大概只有个轮廓,都是用铁和锡熔化后,用模具铸造出来的,已经假到了一定的程度。
这就严重的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了。李隆基曾经下敕书经京畿的地区,出售库存的粟米十万石,用以收回民间使用的劣币,送到少府销毁。
宋璟当上宰相后,禁止使用精劣的钱币,只有按照规定重量在二株四分以上的才可以使用。并建议拨出太府钱二万贯分置于南市、北市,平价收购老百姓售不出的可以补充官方所用的物品。
宋璟派遣监察御史萧隐之任江淮使,到滥发最严重的江淮地区,专门督导此项工作。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大幅度的减少,产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物价飞涨。
此事反映到了京师,李隆基无奈之下免除了宋璟和苏颋宰相的职务。任命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张嘉贞为中书侍郎。新上任的二位宰相吸取了前任的教训,放开了钱币的禁制,劣币又开始在市场上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