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9章 实习(2)
随着工作的深入,他更感到不可思议。原来校招中的潜规则还有那么多。就是说当初能录取他,还有更多其他原因。
为什么要用“其他”这个字眼,不仅不方便写,也不方便说。就像每个行业都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一样。
如当时和他竞争这个岗位的唯一对象,那个机械专业的,虽然外人看来,他不仅是他们班的班长,在学校里,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干部,但是三亿集团选择的标准,却是长相。
虽然宋向阳不能算玉树临风,但总算中等偏上,典型的北方人的国字脸,身高178厘米也很抗打。而那个班长就是个大胖子,太胖了,200斤都不止了。
虽然这些潜规则是不能拿出来说的,但是集团内部负责招聘的,内心都达成了共识的,如太瘦、太胖,总之长相不好看,不能录取。
类似的还有,太矮的,也不能要,女生不能低于160厘米,男生不能低于165厘米。家里是农村的,是加分项。在大学里拿过奖学金、助学金的,也是加分项。
哪怕就是简单的分配宿舍,也都是等级观极强。研究生及博士生可以享受单间待遇,本科生两人一间宿舍,大专及高职生四人一间,普通车间员工六人一间,甚至还有八人一间的。
还不止这些,听说不同职位,分配的宿舍也不同。这让从小没有等级观念的宋向阳,打心底不认可。甚至多年之后,他还在为这样的规矩而烦恼。
后来他遇到一个合作伙伴,那家伙就是从小饱受等级观念影响,见人就喊叔叔、伯伯、阿姨,哪怕是第一次见,他很容易就找到与人共同的话题,一句话,他就很容易就与人找到等级相同的话题。
宋向阳是农村出来的,他打小就是野蛮生长,他哪见过这世面,不过他善于总结,他发现,这就是官场现状,特别是那些50后60后,甚至70后都接受的交流方式。
其实每个阶层,每个圈层,都有他们特有的交流方式,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较好的融入,可以减少做事的阻碍,哪怕想改变,也要从关键的,也要从可以改变的,也要从最迫切的地方进行改变,而不是一味的埋怨,更不是一味的反抗或者斗争,这才是明智之举。
也许不少人都能认识到,但是真正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做到的,而且切实坦诚做到的,能有几人呢。还是修炼的不够,知与行都欠缺,更多欠缺的是知,真正理论修养的欠缺,经典理论的欠缺。
和宋向阳一起分配到一间宿舍的,叫唐鑫,是学模具设计的。他老家就是本地的,相对于其他人,他更能感受到这家公司的影响力。
针对这样等级森严的宿舍分配规定,唐鑫便嘲讽道:“原来企业文化中,所谓的平等,都是说说而已。”
这让宋向阳想到,小时候村里分地,说是抽签决定,看似公平公正。但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有关系的,分的地都是好地;不好的地,都分给无权无势的了。
但是,相对于土地被权贵阶层夺走,我们又是进步的。所以啊,所谓的平等,在任何国家、地区,任何朝代,都只能是相对的,这个世界就没有真正的平等。
因为但凡有真正的平等了,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了。从哲学上来说,发展的根源就是因为矛盾。
就像那句玩笑话,小孩子才相信书里的东西,成人都会矛盾的思考问题,就是用会辩证法。所谓矛盾的思考问题,就是既会站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趋势,也会遵从当下实际,即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观。
比如平等,一定是未来大势所趋,但是因为历史原因,因为地区原因,因为文化的原因,总之,等等原因吧,现实一定是曲折前进的,这就是社会学规律。
我们要改变,首先我们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片面;其次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围绕我们的主要矛盾;最后要条件差不多具备,否则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潜规则
待宋向阳到了公司报到,才知道,职场中的潜规则,远远要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多的多,假设这些算潜规则的话。
比如研究生进来,工资就是本科生的两倍;本科生进来,工资就是大专生和高职生的两倍。
因为后来,他从身边的同事,甚至很多职场大学毕业生那知道,一种极端是,他们竟然不觉得,制度这样设计有什么问题;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开口就埋怨和骂骂桑桑。
和他们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是,宋向阳更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
那时候的宋向阳肯定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从理论来说,他没有系统思维,连最基本的闭环思维都没有。从实际工作经验上来说,他还是一张白纸。
但是好在宋向阳有自知之明,包括实习期,每个月需要交的实习心得,他都是用了心思的。宋向阳的小心思,果然得到了回报,因为亿源公司的总经理江华,就喜好他这个类型的。
所以说,人与人相处,不管相处的好,还是不好,除非有相当高的智慧,否则,真相都不是自己真的又多么好,或者多么差,无非都是正好双方脾气相投,或者三观不合罢了。
首先他会自由发挥写一稿,然后再抛开其中的情绪渲染等描述内容,尽可能只保留那些冷冰冰的数据,即那些客观存在的陈述。虽然他控制不了真情,但是他可以选择保留部分真情,因为他不知道这些真情是否是真相。
后来,那些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描述内容的实习心得的其他实习生,作为优秀心得,被张贴到宣传栏,宋向阳只是淡淡一笑,他内心非常清楚,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自己也没义务去解释给所有人听自己的一番大道理。
但是宋向阳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他是这样想的:制定规则者,其实也想当个好人,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制定更有智慧的制度,所以只能制定了这些所谓的见不得光的潜规则。
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牛逼的人物,都不可能制定出十全十美的制度的,从结果上来说,只能是相对于过往从业者,相对于区域内的其他同行,更智慧罢了。
这里很多职场人可能也会有疑惑,对啊,对员工好,全员利益共享;像书上说的,从客户需求出发,难道老板们,难道那些精英核心层就不懂?
懂,也不懂。说他们懂,是指懂一些点,甚至线的也懂一些。但是涉及到面、立体、闭环、系统,他们就不知道了。
怎么解释呢?这里的奥妙就在于,看似我们看的书,或者我们听过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但那只是结果,那只是从被接受的角度来看的。
如果你是打造者呢?你怎么实现这些大家都想要的结果呢。也就是说,作为企业创始团队,我们要知道的东西更多,要会的东西也要更多,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假设没有厚积,想薄发也只能是异想天开。
因为有因才会有果,不是有果才有因。前者就是大道理,所有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而大道理又不是一时可以学会的,不仅要理论修,而且要实践锻炼。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真正能成大事者,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告诉我们,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结果更重要。
就像大家看周星驰的电影,看似是小孩子的东西,其实人家能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定是有内涵的。不要太在意表现形式,因为那些都是现象,真相一定是人家有真本事。
根据那条准则,成功的路都是相同的,失败的路才五花八门。就是说,不断有好的结果,一定不是人家只是运气好。而一直没有结果,不知道哪里做的不到位呢。
就像这几年,短视频火了,大家会看到很多民间艺人。不要羡慕他们,因为在这些光鲜的背后,人家在背后不知道苦苦修炼了多少年呢。
如果我们真想解决一个问题,不仅要从接受者的角度,判断所谓的结果的含金量,更要从打造者的角度,如何沉淀更多成事的充分条件。
而这个阶段的宋向阳,一切还处于了解阶段,最好就像海绵一样,不断的吸收,还没有资格评论,更不要说判断孰好孰劣、如何改变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