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五十三章 叶法善
前面讲司马承祯时曾提到过叶法善,这二位虽然一个是天师道领袖、一个执掌上清茅山宗,江湖门派虽然不同,但不防碍彼此结交。
姓名:叶法善,字道元、道素
籍贯:括州松阳(浙江丽水)
出生时间:616(隋大业十二年)
去世时间:720(唐开元八年)
主要成就:内丹学、儒道兼修
主要著作:留诗三首
这里先解释一下叶法善籍贯括州的这个“括”字,在古文献中“括州”和栝州“用得比较混乱,一般来说明清以后多用“栝”字,而以前则多用“括”字,也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这两字的问题,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来看看,这里就不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了,诸位只需要知道是一回事就够了。
据《太平广记》、《唐叶真人传》等记载,叶法善的老妈有一天白天休息时,梦到了流星入口,结果吞下去就怀孕了,十五个月后,“岁在困敦,月黄锺,而真人生”。丽水冲真观道士张道统的《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中同样有“岁在困敦,月黄锺”这样的记载,显而易见,这是古人常用的对有大成就的人或圣人的一种描写形式,这些人的出生必须要与常人不同,肯定是有异象的,这在前面也讲了几次了。叶法善除了老妈怀孕异于常人外,出生时“天无浮翳,四气朗清,异香入室,神光满堂,彩云徘徊,玄鹤下降”。
这里的“困敦”一词用得比较专业,意思是十二地支中的子,一般计年时用,而“黄锺”则是十二音律中的第一律,所以通过这句话,就可以推测叶法善是出生在丙子年正月。有兴趣的道友可以翻翻史书,616年即是丙子年,正是隋末天下大乱,两年后大唐立国的时代。
老话说“三岁看老”,据多部道家典籍记载,叶法善7岁时便离家寻仙访道,大约是在天台山附近,毕竟还是个孩子嘛,应该离家不会太远,不过这已经可以预见他未来在道学上的成就了。此外,唐代的道士地位虽然很高,但相对来说管理也是很严格的,所以叶法善幼时便跟随师傅修行,这样也便于以后再领度牒正式入道籍。
有些学者对叶法善离家访道这件事感觉很不理解,因为叶法善从其曾祖到他四代都是道士,当然了再往下好多代也是道士,可以说他是出身于“黄冠世家”,那么为什么他又不跟随父亲修道,反而要离家访师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心志极高,想要成为上真,追求的是“上清三洞大法师”的尊号,这样的伟大理想囿于家里那四角的天空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他才果断离家,最终也学得正一、灵宝、上清诸法。
十二岁时,叶法善的父母相继过世,原因大体上是由于家贫,加上贞观初年“天下灾眚迭生……”,洪水、大旱、蝗灾祸不单行,他自己也说过,“家贫……堂有垂白之亲,何以为养……”。父母的离世对他影响还是很大的,首先是为父母选一个风水宝地,然后叶法善就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当然了,也有学者说那几年他是四处云游,跑遍了全国的aaaaa以上的风景区,具体真伪证据不太好找,不过后面还要讲到叶法善的忠孝思想,在极重“丁忧”的时代,显然守孝三年更符合现实和叶法善的性格。另外,叶法善很可能向净明道的万法师学过道,关于净明道下一篇会讲到,其核心思想恰好是忠孝伦理,受净明道思想的影响,叶法善怎么也不可能抛弃孝的底限吧。
守孝三年期满以后,叶法善继续了寻访名师之路,因为“不遇名师,将何度世”,可惜出师不利,师傅还没访到,十五岁时就因误服毒丹差点仙游了。
根据各种文献推测,他中毒以后恰好被茅山的一位道士所救,当然记载的就比较玄幻了,救他的那位自称是茅山仙人派来救他的,接着又指导他学习并给他授了法箓,原因则是因为他早就入了仙籍,所以来助他度过这次劫难。这是史书上记载的叶法善第一次与上清派发生了关系,至于这位茅山道士是谁,根据时间推测,王远知、王轨、潘师正、魏隆等都有可能,也怪茅山道士太多,所以不好猜是谁。
据《唐叶真人传》记载,叶法善得神授正一盟道法:“令汝行三五盟威正一之法……”,并且授了符、剑、印等等法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当年的张道陵先生,是不是也被仙人授了这些法宝、法术之类的?现在轮到叶法善了。仙人传授了仙法,就得担负起维护世和平的责任,妖魔鬼怪得杀,抗旱抗洪得管,扶危济贫也是分内职责……嗯,遵循着一惯的传统模式,这是叶法善学习天师道功法的记载。
后来,叶法善还曾有“入蒙山访求隐术”,“行上清隐法”的经历,进一步说明他和上清派有渊源,加上前面所讲他曾和司马承祯交往可以断定,叶法善除了学习了天师道本门的正一之法,还兼修了上清道法。
关于叶法善和司马承祯交往的情况,也可以从《唐叶真人传》和吴筠的《天柱观碣》等文献中得到证实,由于司马承祯的地位和名气极高,“……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皆为高流,或游或居,穷年忘返”。这些访问学者们在司马承祯的道观里一住就是几年,好吃好喝的,没事大家开个part、搞个学术沙龙什么的,此间乐,不思蜀,赶都赶不走了。
作为天师道领袖,后人对他的思想体系研究却不是太多,不过东山的丁煌先生曾对他有过评价,称他“历史道门中人,深加钦礼,名列‘道门七叶图’、‘道祖五传’、‘道宗六传’中之一大宗师”,尤其是对他在传播教义、反佛反巫教及反对服食延年等方面的成就加以肯定。
叶法善具体学习了哪些经法没有详细记载,但他根据《黄庭经》,结合外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内丹修行理论,比如他肯定了人体内的心火、肾水、精气神就是修炼金丹的药物,水火既济就可以祛病、延寿,肾之精气入血海就可以凝成圣胎……据说,叶法善修行也相当高深了,存思可见“万八千神”,胎息达“千二百息”的高深境界,这显然是引领了道家的内丹修炼的道路。他的这些理论虽然还处于内丹学的初期阶段,但对唐末的内丹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单独提出来,就是叶法善生活的那段时期是处在佛道之争的大背景下,那么他做为天师道的领袖人物对佛教的态度如何?答案是肯定的,叶法善同样持排佛的观点。
说到叶法善的排佛,虽然史书上记载的并不多,比如《旧唐书》中仅一句“排挤佛法”,并无其具体的行为记载。在当时的佛道相争的大背景下,道士们排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话说叶法善在天台山隐居修道时,这一年五月初一,来了一个老头在门口大哭着求见,真是闻者落泪,那个悲惨就不提了。叶法师心血来潮,掐指一算,白眉一轩,命弟子把老头叫进来。
老头进来行礼,叶真人一看,虽然一脸苦相,但衣着相貌透着不一般,暗自计较,问道:“老人家这是有什么事,如此悲伤啊?”
老头又是一辑:“真人,实不相瞒,我乃东海一条老龙”,边说边以手指天,接着说:“天帝命我负责管理八海的宝藏,我们这是轮班制,每班一千年,我已经干了九百七十年了,眼看着就任期圆满,回去就能升官了,可是……”老龙王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龙王莫伤心,有什么事先说出来,一起想办法嘛。”
老龙王半天后才接着说:“真人啊,龙生太难了,三十年前,不知道从哪来了个和尚,法力高强,直接把我的龙宫占了。您说我也打不过他,只能凭借着海水和他勉强周旋,阻挡他抢夺宝物。可是他天天把海水往天上卷,然后在天上变成云,这样一点一点消耗海水,我算了一下啊,再过四天,五月初五那天我这大海就会被他玩得海枯石烂了,到时候不但海族生灵都要变成鱼干,就连天帝镇压海天的法宝也会被他抢走了,我这是上对不起天帝,下对不起海族众生啊。真人您法力高深,可要救救我啊!”
叶真人捻须沉吟道:“这样吧,你先回去,初五午时我自会前去处理此事。”
老龙千恩万谢地回去了。
至于结果,自然是叶真人出马解了龙王的危机,和尚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干脆跳海死了。龙王送来了金银美女什么的,叶法善这种高人自然不会收下,不过却提了个小要求,说:“老龙啊,要是一点报酬不收也与理不合,这样吧,给你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你给我这座山上弄道水渠,让它常年有水就行了。”
这么小小要求简直不要太简单,于是天台山就有了一道四季清泉不断的天师渠。
故事的真假关系不大,不过这也可以反映出在当时的佛道相争的背景下,叶法善也不能独善其身,同样会牵扯进去的。
713年,年近百岁时叶法善被任为鸿胪卿,受封越国公,可谓深受皇恩。他的弟子众多,总结各类史料上的记载分析,他的弟子大约有数千人,都快赶上孔子了,所以说他在“道教史上罕有匹俦者”。在众多的弟子当中,成就比较高的有叶促容、尹愔、丁政观等,当然还包括玄宗皇帝、玉真和金仙二位公主。
叶法善羽化以后,就葬在括苍山,唐玄宗、肃宗都题过《叶法善像赞》,宋徽宗又先后加封他为虚见法师和灵虚真人。
叶法善寿命105岁,放到现代也是极为少见的高寿了,除了他的养生有道以外,也和他醉心音乐不无关系,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传说是他和李隆基合作的。传说他最擅长的是笛、箫,这也比较合理,云游在外拿根竹管比背个古琴要方便得多。道友们有机会可以到浙江金华和丽水之间的武义县牛头山叶法善天师殿里参观,主持叶罗生道长就是他的五十四代孙,道长精于道家乐曲,有缘倾听,可以体会一下清音悠长,宁静致远的意境。
叶法善一生留下的著述不多,除了可以确定的《乞归乡上表》、《乞回授先父表》、《乞归乡修祖茔表》、《留诗》、《报弟子仲容书》以外,还有一些疑似他的作品,是他的作品的可能性并不大。而这些确定下来的作品,道友们从名字上也能知道都是些官制格式的东西,也谈不上是道教的典籍。从他的三首留诗里面,大体可以看出他对道教界当时那种只为立言而不务实的造经运动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在他看来,立功立德多点务实比发表点论文更实际,所以他不怎么写东西,反而“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由此学者们多数认为,叶法善确实不事著述,这和潘师正相似,当然,差不多同一时期的还有韦善俊、罗公远两位高道也不怎么搞写作,大体上这些位高道的想法有共通之处吧。
不知道道友们是否注意到了,叶法善先后上过三次表,大体上都是想回家乡。回家当然不是为了享福,哪里也没有京城这种大城市生活舒服吧,他回家,自然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也是道教比较重视的“孝道”。
从《太平经》开始,道教就不乏讲孝道的经籍,特别是在唐朝,前面讲到武则天时专门讲过这方面的内容。李隆基在714年还曾下过诏要求道士女冠,当然也包括僧尼都得孝敬父母,同一年,叶法善就曾回家祭祖。716年二月二十一日,叶法善上了《乞归乡上表》,请求告老回乡,两年以后又先后上了另两份表,请求回家尽孝道,这都是围绕着这个“孝”字的。
叶法善在《乞归乡修祖莹表》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臣幸生孝理之代,且视灵宝之符,身无横草之功,虚受茅苴之功”,在《乞回授先父表》中说:“臣闻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此陛下以孝感之应……”。叶法善的忠孝思想,显然极对李隆基的胃口,对李隆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李隆基在批注《孝经》时讲到“在家以孝事亲,出则以忠事君”。733年,李隆基又下令僧尼必须向道士们那样孝敬父母、忠于君王,还专门下了道“僧尼兼拜父母诏”。
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