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迦南小说网】地址:https://m.jnweishang.com
首发:~第五十四章 道教界也有诗仙 上
前面数次提到过吴筠,今天就讲一讲他,首先他是一位主要活跃在唐玄宗时代的著名道士,有学者把他归到上清茅山宗一脉,也有学者说他修习过天师道法,他还是一位成就极高的诗人,在唐代道教界诗写得最好、最多的,下面就他的生平及思想理论和道友们分享一番。
姓名:吴筠,字贞节、正节
籍贯:华州华阴
出生时间:714?
去世时间:778年
主要著作:《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形神可固论》、《著生论》、《明真辨伪论》、《心目论》、《复淳化论》、《玄门论》、《元纲论》、《两同书》……
首先,吴筠的简介中的生年打了个问号,需要先简单说明一下。在新、旧唐书中均有吴筠的记载,二、三百字简简单单,都没有提及他的出生时间。在《仙鉴》、《玄品录》、《洞霄图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大量道教典籍中同样有吴筠的记载,但也都没有提及他的出生时间,所以就想先尝试着考证一番,原因嘛,当然是他的道教史上的地位重要,另外能查到的资料也比较多。当费了很大精力把时间初步确定在713年左右以后,偶尔看到了忻州师范学院孙子颖老师的一篇文章《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年及其生平若干问题考辨》,里面用了很多文献推导出了吴筠是生于714年,于是就放弃了自己的求证工作,其实也是有点懒了,干脆就把他的生年暂定为714年了。当然了,这个时间也不能说一定准确,不过八九不离十,前后误差可能也就一两年而已。
好了,接着讲吴筠的生平。吴筠和前面讲过的高道们相似,从小就聪明好学,十多岁时就通读了各种经史子集,才华横溢,文章写得也极佳,不过直到三十左右岁的时候依然没有考中进士,这对心气很高的吴筠来说可谓三九天挑战冰桶,干脆熄了当官的心思。大唐少了一位官员,所幸的是中国却多了一位道士。
当然,吴筠最终走上了修道成仙之路也并非完全是科举失败所致,他从小就对道教感兴趣,而且有过前科。大约还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曾携三五好友跑到了南阳倚帝山玩起了隐居,那真是“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臣,名利不入”,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早熟,道友们往前翻翻就会发现,那些高道们很多都是十几岁就离家择业了,而现在的孩子们还在读初中、高中,哪天不小心穿越回古代,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得了啊。
二十多岁时,吴筠来到了金陵旅游散心,顺便还跑到了茅山访道,然后又一路向东,欣赏了云台山等名胜,大体上就一直在江浙一带出没了。
这一路行来,吴筠结识了不少好友,加上文章做得极佳,逐渐在南京一带闯出了名气。接下来的时间,他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了。
那么吴筠科举受挫转而修道后有没有拜师呢,师傅又是谁?这又是一个谜。
道友们还记得权德舆吧?权德舆曾经写过两篇关于吴筠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吴筠的师承的问题。一篇是他任礼部侍郎时所写的《宗玄先生文集序》,里面说吴筠在天宝初,大约就是742-744年,拜师冯尊师并得授正一道法。宗玄先生是吴筠羽化后弟子们给他的谥号,在一些古籍中写作“宗元”,道友们应该知道是讳玄宗的玄字的问题,都是说的吴筠就可以了。这个冯尊师大概是叫做冯齐整,而这位冯齐整很可能是潘师正的弟子,这样在时间线上比较合理。另外,《全唐诗》中有一首诗《嵩山寻冯炼师不遇》,作者叫崔曙,也可以证明这位冯齐整应该是真实的存在。
而权德舆的另一篇文章是任礼部尚书时所做的《吴尊师传》,里面却说吴筠是山东的儒士,拜在了潘师正门下,并得传正一道法。这就有意思了,新旧唐书中的吴筠传整体上就是参照权德舆的两篇文章而作的,却均称吴筠是潘师正的弟子,完全没有冯尊师的事了。
实际上更深入读一下权尚书的两篇文章,不难推算出,从时间上算,吴筠真的不太可能拜在潘师正门下的。潘师正是682年羽化,就算吴筠742年拜师,时间上还差着五六十年呢,当然了,也不能说绝对了,假如吴筠实际是寿一百一十多岁,那么是潘师正的弟子也是可能的,而且对于高道来说,一百多岁并不少见。细节就不再详细列举证据了,至于吴筠的师傅是谁就放下吧,以后有了进展再说。
总之吧,对于吴筠的生平,学者们还是以权德舆的两篇文章为主,虽然也有很大矛盾之处,不好说是权尚书不认真的问题还是后人传抄的问题吧,也没有比他更权威的了,所以新旧唐书也好,《洞霄图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也罢,大体上都是参照权德舆的两文而来的,所以参考价值有限。
在742年还有件事需要交待一下,因为和李白有关。这一年四月,李白从泰山观了日出,非常高兴,写下了《游泰山六首》,诗就不引用了,道友们可以自己找来赏析,这里的关键是其中有一首是盛赞玉真公主的。接着,爱旅游的李白一路南下到了会稽,然后就认识了吴筠,二人一见如故,吴筠整整招待李白住了一个夏天。当然了,李白和吴筠相处的时间上也有诸多的疑问,极可能是晚几年才发生的事,细节就不多说了,主要是二人的确有过一段密切交往的经历。
《旧唐书》中也同样记载了吴筠在天台剡中(今嵊州)招待李白,与一帮朋友喝酒写诗,然后还出诗集的事情。吴筠和李白交往的这段时间里,应该还有不少名人参加,所以他结交了很多名士文人,比如孔巢父等人,这些人嘛经常要弄个party、酒会什么的,自然免不了作些诗词歌赋相互品评,渐渐有些好作品就传进了京城,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他的声望。
李隆基听说以后,一看这些文章写得真不错啊,于是就派人来请吴筠。先不说吴筠去皇帝那里干什么吧,这对李白冲击是不小的。诸位应该都知道李白在官场上一直很不如意,看着好朋友去见大boss了,自己还是这样混迹江湖,心情还能好到哪去了?好朋友的心事吴筠也明白,所以临行前向李白拍着胸脯保证说:“兄弟啊,你这才华天下少有,等我见了皇帝一定好好保举你。”
李白也对吴筠此行充满了期待,于是就怀着希望沿大运河一路向北回到了山东老家,等待京城的好消息。大胆猜测一下,李白很可能托吴筠把《游泰山六首》带给玉真公主了,因为这事有前科了,道友们是否还记得前面讲到过,李白曾托元丹丘捎过《玉真仙人词》给玉真公主,再让人稍点诗就毫不奇怪了。
结果呢,吴筠很可能真的向李隆基推荐过李白,不久以后,李白就收到了皇帝的召见。临行前,李白高兴地写了首《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一年,李白已42岁。当然,这个时间还是按照742年计算的,所以如果吴筠是在742年以后才与李白相识同游的话,那么李白742年进京的原因就不是吴筠的推荐之功,没准是玉真公主的努力。
总之,新、旧唐书中的吴筠、李白的本传中、文艺、文苑,以及《四库全书》等等文献中,吴筠也好,李白也罢,记载得时间总是对不上,当然了,二十四部正史中的错误多了去了,特别是时间节点上的疏漏尤其严重,不再讨论了。
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m.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